第83章 热销,民族大融合
漠北,燕城王府。
李祐怎么都没料到,没啥用处的年画,竟然也被牧民与士卒们一扫而空。
“殿下,现在离年关还有一个月,能不能让关内再送些物资过来?尤其是那年画,看起来格外有年味。”
李祐扫了眼权万纪。之前李祐挺不喜欢他,总觉得他很有些假。
权万纪之前是御史台的御史,喜欢逮着别人的过错不放过,朝廷的官员都挺烦他。
李世民没法子,就将他打发到漠北,让他当了王府的长史。
“孤也没想到哇,年关将近,庞大的商队带来的物资,竟然卖得如此之快!”
不怪李祐没料到,就连所有人都没预料到,包括魏叔玉。
刚开始。
草原上的牧民和戍卒们,对年画那玩意并不感冒。
一张纸,画着几个凶神恶煞的汉子,又不能吃又不能穿,贴帐篷上还嫌漏风呢。
更何况,许多牧民延续游牧习惯,居无定所,贴年画显得多此一举。
然而。燕王府的大力推广以及“燕王令”所带来的震动,让年画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定居点内。
一些率先安顿下来、接受唐化管理的牧民,以及那些分了草场、生活逐渐稳定的戍边将士家眷,开始尝试着购买。
“听说这是大唐皇帝陛下都用过的‘神画’,能辟邪呢!”
“才五文钱一张?一头羊能换一大堆呢!买几张试试看呗。”
“你看这秦将军,画得多威武!贴帐篷门口,狼崽子都不敢来!”
“程将军这模样,晚上看了是做噩梦还是防噩梦啊?哈哈哈…”
“管他呢,图个新鲜,听说长安人都抢着要呢!”
…
价格低廉,图案新颖。再加上“皇帝同款”的神秘光环,以及一点点从众心理,年画迅速在草原上流行起来。
虽然牧民们的帐篷不适合贴画,但他们有的是办法。
有些贴在帐篷内的支柱上,有些贴在存放贵重物品的小箱柜上。
甚至有人别出心裁,用木板固定好立在帐篷门口,俨然成为移动的“门神”。
而真正让年画需求暴增的,是那些戍边将士。
他们大多已在燕城,或各定居点分配固定的砖石房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与大门。
来自中原的他们,天然对“贴门神”这一习俗有归属感。
如今有现成的、画着当世名将的年画,价格又如此便宜,岂有不买之理?
更何况,画上的人是他们敬仰的统帅,是和他们一样在边疆浴血奋战过的英雄!
贴上这些画,不仅是为了辟邪。
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一种与大唐紧密相连的心理慰藉!
如此一来,燕城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年画,以惊人的速度卖得精光。
负责此事的文吏,不得不再次找到燕王李祐。
“殿下,年画断货有几天啦,好多牧民与士卒想要买年画。
是否让公主府的商队,下次多运些来?或者…咱们自己在漠北设立印坊?”文吏建议道。
李祐看着各地定居点送来的报告,上面不仅写着年画销售一空,还附带大量采购其他年货的需求。
他揉了揉眉心,又是高兴又是头疼。
高兴的是玉哥儿弄出来的东西,果然无比的厉害。它们迅速被漠北接受,无形中增强了唐文化的向心力。
头疼的是王府内帑,刚因采购大量过冬物资和书籍而缩水。
印坊可不是说开就开的,投入巨大。
李祐迅速做出决定,“自开印坊暂且不急,先让王朝年前赶紧运批年货过来。
另外传令下去,鼓励草原上的牧民定居。凡在定居点内修建永久房屋者,燕王府给予一定的羊票补贴。”
李祐敏锐地意识到,年画这类东西的流行,必须建立在定居生活的基础上。
推广牧民们定居,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草原,也能更快的将牧民们融合进大唐文化。
等他们接受大唐文化,中原王朝将永远控制住漠北,更不会遭受漠北的伤害。
…
腊月二十三,小年。
燕城第一所学堂正式落成。虽然天气寒冷,但学堂内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许多牧民和士卒带着孩子,从百里之外赶来,就为亲眼看看不要钱就能读书的学堂。
学堂的大门上,赫然贴着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张士贵四位“门神”的年画。
在漠北苍茫的天空与雪地映衬下,那鲜艳色彩和威猛形象格外醒目,仿佛正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李祐站在学堂门口,看着那些衣衫各异、面色黝黑却眼神热切的孩童。
再看着他们父母脸上混杂着期盼、敬畏与喜悦的神情,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想起魏叔玉信中的话:
“…教化之道,始于蒙昧。文字之利,甚于刀兵。让胡汉孩童同室而学,同习唐文唐语,久而久之,何分彼此?此乃千年大计,望祐弟勉力为之…”
“玉哥儿你在长安轻描淡写,却给我出了个好大的难题,也是指了条明路啊…”
李祐低声自语,随即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大步走向那群未来的漠北唐人。
玉哥儿实在是深谋远虑呐,他不仅在肉体上清除胡杂,更在经济与文化上融合汉人与胡女生下的孩童。
他相信等这批人成长起来,草原上再也没有突厥、薛延陀、契丹、靺鞨等胡杂。
到时候广袤无垠的漠北,将永远属于中原王朝!
寒风依旧凛冽,但燕城内却充满前所未有的热闹与生机。
年画、学堂、逐渐增多的定居点…这一切如同星星之火,正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悄然蔓延。
魏叔玉和李祐都未能完全预料,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潜移默化重塑着漠北土地的未来。
而远在长安的魏叔玉,收到李祐描述漠北情形的回信时,他笑得格外的畅快。
提笔写下新的建议:“…可试印带有简单汉字和图画的年历,教民计时而作…”.
等他回完信,又有些头疼的将王宝召过来。
“驸马爷,您找我??”王宝的语气显得格外的谦卑。
对他而言,魏叔玉完全是他的恩人。
古代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商贾的地位最低贱。他们生出来的子嗣要么经商,要么为奴。
想当官的话,简直难如登天。
然而魏叔玉却为他们的子嗣,谋来两张官身。
虽说是边疆的小官,但怎么说身份上也是一步登天。
“王朝的驼队还没有到燕城??”
“回驸马爷,这回商队去燕城,并不在计划内。很多东西准备时很匆忙,耽搁了些时间。”
魏叔玉淡淡的点下头,“让你一直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https://www.bshulou8.cc/xs/4718286/2331145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