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在蒙昧和野蛮的年代,人类极其稀少。在人类聚集地之外,全部都是野兽们的地盘,危险四伏。

如果不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人类只会被当做野兽们的食物,被他们当做食物猎杀而死,所以那时的人类并无上下尊卑。”】

赵忆娓娓道来,不像是夫子在传授道理,而像是母亲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她说的都不是什么大道理,既没有天道,也不涉及道德,更不不讨论空泛的玄妙之道,就和农民一样朴实。

麦子是麦子,稻子是稻子。

种地就得耕田,灌溉才能出苗。

上到大家鸿儒,下到最没有文化的农夫,只要智力正常,便能听懂。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高低之分?有了贵贱之别?”】

是啊,什么时候呢?

大家听着神女传授天机,听得专注无比。

难道不是老天爷亲自创造了一个比他们更高贵的人,让他来到他们之间,成为他们的天子吗?

那些什么圣王——尧啊舜啊禹啊,不是老天将他们降生,然而大家都因为他们的德行而自发的认可他们成为天子吗?

读书人都是这么说的!

读书人会说,他们的老师是这么说的。

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最后就是,圣人们都是这么说的。

可是圣人,也没有神女厉害啊!

【“因为人类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智慧,渐渐有了分工——‘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赵忆微笑着望着在座的学生们:“因此出现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比如在座的同学之中,汉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们,则大多是游牧民族。”】

“同学”这个称呼,对古人们来说难免有些奇怪。

毕竟他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当一个名词用。

《庄子·知北游》中有写过:“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意思是,妸荷甘与神农一起在老龙吉处学习。

不过,取其“一同学习”之意,用以称呼同窗,似乎也无有不可。

毕竟神女这么说,那当然自有她的道理嘛!

【汉人和少数民族们对视了一眼,然后又很快撇开了目光。

“哼!”

赵忆道:“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各自祖先生活的环境不同。有些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有些地方适合耕种,仅此而已。而无论是哪一种民族,都为了辅助游牧或者耕种,发展出了各有特色的手工业——大家想想自己见过的匠人们、自己平时使用的器具们,能理解吗?”

学生们乖乖点头。

她满意的微笑,“好了,那么问题来了,原本你们每天只要摘果子、努力打猎活下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可现在,你们养了牛羊、种了地、还会织布做衣服。

粮食一个人吃不完,衣服一个人穿不完,那些维持生活之外,剩下的就是你们自己的财富。

人擅长的方向不同,能力也不同,有的人种的地就是产的粮食多,有的人养的牛羊,就是下的崽多,渐渐的,财富就有了差异。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然人人都能吃饱穿暖,即便有财富差异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吗?”】

天幕上的学生们懵懂点头,天幕下的学生们也连连点头。

“真稀奇,”不少艰苦求学的学生们十分新奇的想,“那些名师,哪个不是需要学生虔诚恭敬的百般尊敬求学,才肯传授一点知识?有些心情好的还会给点好脸色,有些就干脆一直冷着脸,神女却……如此温和。”

有儒生摇头晃脑,开心道:“正如论语所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那我们假设一个部落学会了种小麦,以前采集野果时,每天只要工作一个时辰就够吃,现在种地后,每天工作五个时辰,收获的粮食不仅够吃,还能存一点。

于是会不会有人提议:‘那我们如果多开垦一块地,不就能存更多的粮食?万一明年干旱、洪涝、或者发生了虫灾,我们不必耕作也有食物吃了!’?”

学生们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

见他们点头,赵忆笑道:“  于是每天每人要耕作的时间,变成了六个时辰。

这时候,又有人说了,咱们多余的粮食,可以去和隔壁部落交换咱们没有的东西!比如说铁器、肉类和兽皮。那么,如果想交换更多东西,享受更多体验,是不是就得耕作更长时间?”

学生们有的皱起了眉头,觉得有些不对劲了,却又没法挑出这逻辑的毛病,只能继续犹疑着点了点头。

“以前,部落里的大家没有能力改造环境,只能一起努力去采集野果、狩猎野兽,就算你今天采的最多,也要全部交给部落里最年长、或者最有威望的人,让对方统一分配,你会不会不服气?”

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赵忆摇了摇头:“那时,你不能不服气。因为你下一次有可能就是那个什么都采不到的人,如果你这次不分给别人,下次别人也不会分给你。那时候,大家就这样按需分配,才能保证都能活下去。

可现在,剩余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那么原本负责分配的人,是不是就有了权利?‘ta’可以制定规则,规定谁能多分,谁能少分,他甚至可以规定自己不用劳作,就能独享最大的那一部分。

这就变成了‘按照权力分配’,耕作放牧者越努力,越劳累,自己反而富有不起来,那些自己不劳作的人,反倒越来越有钱有闲。”】

说到这里,有些敏锐的人,当即浑身一震,简直头皮发麻的感到一阵图穷匕见的锋芒。

神女……这是在说什么?!

这还是历史吗?!

即便是刘据、李承乾和朱厚照等自认为“上了天幕,与神女最亲近”的人,都突然感到一阵不适,有些坐立难安起来。

——毕竟,他们在天幕之下,仍然还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之一。

他们不事劳作,没干过一天农活,却有享之不尽的食物。

哪怕有一天全国大饥荒,那些亲自耕种出无数粮食的人饿到人相食,他们这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仍能高高在上的吃饱肚子,饿不着一点。

那原本无人深思、被人视为平常的事情,如今被神女这么一说,为何显得那么不合逻辑呢?

——你凭什么分配我们劳动剩余的东西?什么都不做,还分走最大那份?


  (https://www.bshulou8.cc/xs/4380513/2439572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