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治世大才
太子感慨道:“不想李伯伯与江湖中人也有交情。”
李岩正色道:“江湖与市井,看似与庙堂无关,实则息息相关。漕帮掌控运河漕运,关系到京城粮食供应;盐帮把持盐业,影响朝廷盐税。治理天下,不可不知江湖。”
太子躬身一礼:“侄儿受教了。”
回到李岩住处,已是傍晚。
朱兴明正在院中与红娘子对弈,见二人回来,笑问:“今日收获如何?”
太子兴奋地说:“父亲,今日见识颇多!李伯伯教会我许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
红娘子笑道:“先吃饭吧,壁儿想必饿了。”
晚膳后,李岩请朱兴明到书房密谈。
书房内陈设简朴,唯有四壁图书,显示出主人的学识渊博。二人相对而坐,李岩亲手沏了一壶龙井。
“朱兄,贤侄确是人中龙凤,见识胸襟,远胜同龄人。”李岩开门见山地说。
朱兴明喜形于色:“李兄真的这么认为?”
李岩点头:“不过...”他沉吟片刻,“贤侄心地纯良,这是优点,也可能成为弱点。为君者,过仁则懦,过刚则折,须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朱兴明叹道:“李兄所言极是。这也是我担心之处。”
李岩为朱兴明斟茶,缓缓道:“我观贤侄,有三长两短。长处是:一、聪慧好学,能举一反三;二、体恤民情,有仁爱之心;三、胸襟开阔,能纳谏言。”
“那短处呢?”朱兴明急切地问。
“短处是:一、阅历尚浅,易被表象迷惑;二、性情稍急,需磨练耐性。”李岩直言不讳。
朱兴明点头:“李兄所言不错,正因如此,我才让他拜孟樊超为师,学习武艺,了解江湖,体察民情。”
李岩笑道:“孟师父确是良师。不过,朱兄既来杭州,何不让贤侄在我这里小住一段时间?我虽不才,愿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朱兴明大喜:“若能得李兄指点,是壁儿的福分!只是...朝中不可久无主...”
李岩理解地点头:“半月即可。半月时间,我可将经世致用之学,略传一二。”
朱兴明起身,向李岩深深一揖:“如此,多谢李兄了!”
次日,朱兴明启程返京。朝中政务繁忙,他不能久离。
临行前,他叮嘱太子:“壁儿,好生跟随李伯伯学习,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孟师父和刘公公留下陪你,一月后我派人来接你。”
太子跪拜:“父亲放心,孩儿定当用心学习,不负父亲期望。”
朱兴明又对孟樊超和刘来福说:“好生照看太子,若有差池,唯你们是问。”
二人躬身领命:“遵旨!”
朱兴明走后,太子正式开始了在李岩门下的学习。
李岩的教学方法与宫廷师傅大不相同。他不要求太子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具体事例,讲解治国之道。
一日,二人登临西湖边的吴山,俯瞰杭州城。但见屋宇连绵,街巷纵横,运河如带,舟船如织。
李岩问道:“壁儿,你看这杭州城,可知其布局有何玄机?”
太子仔细观察,答道:“街道纵横交错,似有规律。”
李岩点头:“杭州城乃前朝规划设计,街道如棋盘,坊市分明。城中开凿运河,既利交通,又便防火。官府、市集、民居分区而设,井然有序。”
他接着说:“治国如建城,需有规划,有布局。何地为中枢,何处设屏障,哪些宜疏,哪些宜堵,都要通盘考虑。”
又一日,李岩带太子参观杭州的丝绸工坊。但见织工们手脚并用,在织机前忙碌,一匹匹精美的丝绸从他们手中诞生。
“你看这些织工,一日工作几个时辰,能织多少丝绸?”李岩问。
太子观察良久,答道:“约六个时辰,一日可织半匹。”
“那他们一日工钱多少?”
“听工头说,一日三十文。”
李岩点头:“一匹上等杭绸市价十两银子,可织工辛苦两日,只得六十文。你算算,这其中的利润被谁赚取了?”
太子计算片刻,惊讶道:“工钱不足百分之一!”
李岩叹道:“所以治国之道,需平衡各方利益。若工农太过辛苦而所得甚少,必生怨气;若商贾无利可图,则货物不通。如何定税赋,调物价,均贫富,是为政者须深思之事。”
太子沉思良久,忽然问道:“李伯伯,既然工钱如此微薄,为何朝廷不立法提高工钱?”
李岩欣慰地笑了:“问得好!但立法易,执行难。若强行提高工钱,坊主可能减少雇工,或抬高绸价,最终受害的还是织工。故而朝廷宜循序渐进,既要保护工匠,也不可过分干预市场。”
这样的实地教学,日日不同。有时李岩带太子走访农家,了解稼穑艰辛;有时参观船厂,明白航运之重;有时甚至微服进入赌场妓院,见识社会阴暗面。
每晚回到住处,太子都会认真记录当日所学所思。短短半月,他的笔记已积了厚厚一本。
半月后的一日傍晚,李岩和红娘子设宴为太子饯行。次日,他就要启程回京了。
席间,李岩取出一个锦盒,郑重地交给太子:“贤侄,这里面是我毕生所学整理的《治国十论》,还有一封给你的亲笔信。回京后再看。”
太子恭敬接过:“多谢李伯伯厚赐。”
红娘子也赠太子一柄短剑:“这是我年轻时所用之剑,名‘秋水’,虽非神兵利器,但也陪我度过不少艰难时刻。今赠予你,望你见剑如见人,牢记这半月所学。”
太子接过短剑,只见剑身如一泓秋水,寒气逼人,果然是好剑。
孟樊超在旁看见,眼中闪过惊讶之色。他认得这柄“秋水剑”,是当年红娘子威震江湖的兵器,想不到她竟赠予太子。
太子在灯下打开李岩的信。信中写道:
“贤侄如晤:
为君者,当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体察民情。切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即天命所归。
你性情刚直,此是优点,也需知柔能克刚。遇事当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不可操之过急...”
(https://www.bshulou8.cc/xs/4195196/1110995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