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全文免费阅读 >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书信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书信


太子道:“儿臣记得李伯伯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日方知此中深意。”

朱兴明欣慰道:“你明白这个道理,此次南巡的目的就达到了。”

次日,众人返回杭州。朱兴明准太子单独前往拜访李岩,自己则在行宫休息。

再见到李岩,太子心中百感交集。三年不见,李岩鬓角又添白发,但精神矍铄,目光依然睿智。

“学生拜见先生。”太子执弟子礼,深深一揖。

李岩急忙扶起:“殿下万万不可,君臣之礼不可废。”

太子坚持道:“在先生面前,学生永远是学生。前次海盐建港之事,学生愚昧,辜负先生期望。”

李岩笑道:“殿下何出此言?经此一事,殿下更加成熟稳重,老夫欣慰不已。”

二人入座,红娘子亲自奉茶。见到太子,她也十分高兴:“殿下长高了不少,越发有气度了。”

太子躬身:“多谢伯母夸奖。”

李岩携太子到书房叙话。书房依旧简朴,但四壁图书又增添了不少。

“殿下近日读何书?”李岩问道。

太子回答:“重读《资治通鉴》,特别是关于唐代藩镇之乱的部分。学生以为,当今边防之策,与唐代有相似之处。”

李岩点头:“殿下能联系古今,甚好。但读史须知其精髓,不可拘泥于形式。唐代藩镇之乱,根源在于中央衰弱,地方坐大。今大明边防稳固,关键在于强干弱枝,****。”

太子道:“先生说的是。学生近日也在思考,如何平衡边防驻军的自主权与朝廷的控制权。”

二人从边防谈到漕运,从科举谈到赋税,话题广泛,见解深刻。太子发现,经过海盐建港风波的教训,自己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不再偏执一端。

谈话间,太子注意到书桌上有一本手稿,封面上写着《海事论》。

“先生新作?”太子好奇地问。

李岩点头:“近年来海运日盛,老夫搜集各方资料,写成此书,论述海运之利、港口之选、水师之要等。殿下若有兴趣,可拿去一读。”

太子欣喜接过:“多谢先生。学生正想多了解海事。”

李岩道:“海盐虽不宜建大港,但大明海岸线漫长,良港众多。殿下他日若主政,当重视海运,开通海路,此乃富国强兵之道。”

太子郑重道:“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傍晚,太子告辞回宫。临别时,李岩送他至门外,语重心长地说:“殿下,治国之道,在乎一心。心正,则政正;心明,则政明。望殿下常保此心,不负天下苍生。”

太子深深一揖:“学生必不负先生期望。”

回京途中,太子在龙舟上仔细阅读李岩的《海事论》。书中对大明沿海港口、航线、贸易、水师等都有详细论述,见解精辟,令他大开眼界。

“父皇,李先生在《海事论》中提出,应在粤省香山县设立市舶司,专司海外贸易。您认为此议如何?”太子问道。

朱兴明接过书稿,翻阅相关章节,频频点头:“李岩果然深谋远虑。香山县地处珠江口,毗邻澳门,确是设立市舶司的良选。此事朕已考虑多时,待回京后与内阁商议。”

太子兴奋道:“若能成事,必能大增国库收入。”

朱兴明却摇头:“开通贸易,不仅为增收,更为互通有无,宣威海外。昔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扬我国威,通好诸国,方有万国来朝之盛况。”

太子领悟:“儿臣明白了,开通海事,利在其中,义亦在其中。”

朱兴明欣慰道:“你能明白此理,很好。为君者,当时时记住‘义利之辨’。只见利不见义,是为霸道;只见义不见利,是为迂腐。义利兼顾,方为王道。”

回到京城,太子将南巡见闻和李岩的教诲整理成册,题名《南巡纪事》,时常翻阅自省。

然而朝中事务繁杂,很快又有了新的考验。

康正七年秋,黄河于河南决堤,淹没三府十八县,灾民数十万。朝廷虽及时赈济,但灾情严重,流民四起。

太子奉命主持赈灾事宜,日夜操劳。他调拨粮草,派遣太医,安置流民,事事亲力亲为。

然而灾民太多,赈灾钱粮很快告罄。太子请求增拨款项,却遭户部以国库空虚为由拒绝。

“殿下,近年来北方旱灾,国库确实吃紧啊。”户部尚书无奈道。

太子焦急:“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灾民饿死吗?”

他想起李岩曾教导“治国如治病,需对症下药”,于是改变策略,上奏请求向江南富商借款赈灾,以未来盐税作保。

此议一出,朝野哗然。不少大臣认为向商人借款有损国体,坚决反对。

“殿下,朝廷向商人借款,成何体统?”内阁首辅张定直言反对。

太子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难道要为了体统,眼睁睁看着灾民饿死吗?”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由朱兴明裁决。

“太子所言有理。民为邦本,救灾如救火,不可拘泥常理。”朱兴明支持太子的建议,“但向商人借款,确实有损朝廷威严。不如改为劝捐,对捐输多者给予旌表。”

太子领旨,立即派人前往江南劝捐。果然,江南富商感念朝廷平日优待,纷纷捐输,很快凑足赈灾款项。

事后,朱兴明对太子说:“此次你能力排众议,创新方法,解决难题,朕心甚慰。可见海盐之事的教训,你已记在心中。”

太子躬身道:“儿臣不敢忘父皇和先生教诲。”

很枯燥,朱兴明知道培养一个合格的太子是一件很枯燥的事。

可是要想大明王朝长治久安,太子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好在儿子没有让自己失望,但是朱兴明此举,得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坚决反对。

李岩之才自不必说,宋献策也不遑多让。

这俩人,曾经是朱兴明的左膀右臂。

不同于李岩后隐居还在西湖,宋献策则是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

有人说宋献策死了,却不知这个时候的朱兴明,收到了一封来信。


  (https://www.bshulou8.cc/xs/4195191/1110995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