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氪星人:钢铁之躯小说最新章节 > 第1601章 软刀子才最伤人

第1601章 软刀子才最伤人


他们效忠的对象,与其说是某个姓氏的家族,不如说是这个能提供他们施展“才能”的平台、优渥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体系”本身。

    杀掉一个当主,立刻会有另一个被体系认可的人选(甚至可能来自旁系或更专业的经理人阶层)在董事会上位。

    失去一个核心人物,庞大的官僚机器和既定的流程会确保业务在短暂的混乱后继续惯性运转。

    财阀的力量远超其核心的几家公司。

    他们通过交叉持股、长期契约、独家供货、融资依赖等方式,构建了覆盖上下游数千家关联企业(Keiretsu)的庞大共生网络。

    这些小企业依附于财阀生存,为其提供零部件、专项服务、分包工程,同时也依靠财阀的订单和信贷存活。

    动财阀核心,就等于瞬间摧毁了这整个网络的“主心骨”,无数中小企业将因订单取消、资金链断裂而瞬间倒闭,导致灾难性的连锁失业潮。

    远月政权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管理人才去接管、重组如此庞大复杂的产业链。

    混乱和崩溃将是唯一的结果。

    关键的生产技术、复杂的物流调度系统、庞大的客户与供应商数据库、国际市场的准入渠道和贸易规则……这些无形的“知识资产”才是财阀真正的核心壁垒。

    它们分散储存在成千上万的中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头脑中,以及那些受到严密保护的服务器里。

    暴力清除高层,只会让这些关键知识流失、系统瘫痪,甚至可能触发预设的“毁灭协议”(如核心数据加密锁定或删除)。

    远月需要这些知识来恢复经济,但获取它们的方式绝不是枪口。

    OPB拥有强大的暴力机器和情报网络,但严重缺乏能管理一个现代化复杂经济体的人才。

    绘里奈和爱丽丝身边聚集了一批精英,但数量相对于整个国家机器的需求,杯水车薪。

    旧政府的官僚体系要么被清洗,要么对新政权心怀抵触,且其能力也未必适应重建的需要。

    财阀体系内那些经验丰富的技术官僚,对新政权充满警惕和不信任。

    远月无法在短期内培养或招募到足够数量、具备相应专业能力且政治可靠的人去填补财阀一旦崩溃后留下的、如同黑洞般的权力真空。

    即使OPB的士兵能迅速控制财阀总部大楼和关键工厂,然后呢?

    谁去指挥炼钢厂的高炉操作?谁去调度全国铁路网的货运?谁去和海外矿产供应商谈判?谁去处理复杂的国际金融结算?

    这些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经验,绝非仅凭忠诚和武力就能胜任。

    缺乏合格的接管者,强行占领的结果只能是生产的彻底停滞和系统的崩溃。

    ##无形绞索:力量与秩序下的暗涌

    远月政权以“力量与秩序”立国,其统治基础建立在OPB(秩序维护局)钢铁洪流般的威慑之上。

    然而,对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经济体系与复杂的社会治理而言,仅靠冰冷的威慑如同单腿行走,摇摇欲坠。

    真正维系运转的,是千丝万缕的合作与那脆弱如蛛丝的最低限度信任。可远月与盘踞经济命脉的财阀之间,横亘着深不见底的猜忌鸿沟。

    在财阀眼中,远月是一群挥舞着枪杆子、粗暴闯入经济殿堂的“武夫”,只会破坏稳定,对市场那精微的律动一窍不通;

    而在远月冰冷的视野里,财阀则是贪婪无度、以其庞大财富与产业网络构筑“国中之国”的巨兽,每一根触须都在暗中缠绕、掣肘着新政的每一次呼吸。

    这种根植于彼此骨髓的互疑,让任何试图跨越鸿沟的实质性合作,都如履薄冰,步履艰难。

    财阀深谙远月的阿喀琉斯之踵。他们的“待价而沽”,本身就是一种精心编织于沉默中的反制艺术。

    无需硝烟与呐喊,只需几个看似无害却意蕴深长的微妙姿态,便足以让远月政权如芒刺在背,坐卧难安。

    “技术性”减速率先登场。

    某座被严密监控的关键矿山,开采效率会“因地质条件突变”或“设备老化需深度维护”而“意外”下降几个微乎其微的百分点;主要港口那曾经繁忙喧嚣的龙门吊,节奏会“因年度系统性检修计划”而变得迟滞;重要工厂的生产线,则“因国际最新安全标准认证所需的关键设备调试”而暂停数日……

    每一个理由都披着无可指摘的“技术外衣”,合乎流程,甚至能在精致的PPT演示中找到支撑。

    然而,当这些细微的“意外”在关键节点上如涟漪般叠加共振,便足以让远月政权本就捉襟见肘的物资供应链条骤然紧绷,如同被无形之手扼住了咽喉。

    基础物资的短缺迅速转化为街头巷尾日益高涨的怨气,民众的耐心在配给缩减中迅速蒸发,最终化为消耗OPB宝贵维稳资源的沉重负担。

    当远月试图推行某项经济政策或亟需财阀配合的关键行动时,“合规性”障碍的高墙便会无声耸立。

    财阀豢养的庞大精英军团——顶尖律师团、精算师与策略顾问们——会立刻启动。他们从尘封的档案库中搬出早已被遗忘的旧法规,援引错综复杂如迷宫般的国际协议条款,辅以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到令人窒息的“技术论证”报告。

    这些文件冰冷地指出新政的“不合理性”、“现实操作的不可行性”或“可能引发的毁灭性连锁风险”。

    一场场冗长、专业、消耗巨大精力的技术性论战旋即展开,将合作议题拖入泥沼,直至无限延期。

    他们并非公然对抗,而是用“专业精神”与“规则意识”精心构筑了一座看似透明却无法逾越的玻璃迷宫。

    更令人棘手的是“白手套”的骚动。

    财阀甚至无需亲自下场煽动工人情绪。

    只需向其掌控的庞大行业协会或精心培植、深嵌于体系内部的“劳工代表”传递一个微妙的暗示。

    这些代理人便会在精心挑选的时机。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4185495/11432595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