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几千人的礼堂中,没有一人出声,连最活跃的郭阿四也屏住了呼吸,张着嘴,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与此同时,旁边全息投影大屏幕上,也将黑板上的内容同步了上去。
那一刻,诗的力量扑面而来,穿越岁月,直抵心灵。
——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诗写完了,可没有人起哄,也没有人鼓掌,所有人都仿佛陷入了沉思与共鸣的漩涡中。
这一首诗,前面看似平实浅显,却在最后两句中如雷霆震响,字字如锥,直刺人心。
情感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悲凉、柔软、辽阔、沉痛,像一支支箭矢,穿透了在座每一位观众的防备。
坐在前排的老教授们,很多人眼圈早已泛红,有的紧抿嘴唇,有的轻轻颔首,似乎想起了什么不愿言说的过往。
礼堂东侧一处靠窗的角落,风从半开的窗户灌进来,吹起学生们笔记本上的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而那黑板上,那首名为《乡愁》的诗,却像被钉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界线上,不可动摇。
就在这片死寂中,前排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缓缓站了起来。
他身材瘦高,脊背挺直,穿着一身旧款的中山装,目光中却有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轻轻扶了扶老花镜,掌心微微颤抖,率先鼓起掌来。
“好诗!真的是好诗啊!”
他的声音嘶哑,却沉稳有力,仿佛带着厚重的年代感,穿透全场。
“诸位同仁,我是原京北大学中文系主任——白如山,教了一辈子文学,读了一辈子诗词,却极少见到像这首《乡愁》这样,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最深沉的情感的作品!”
他的声音略带哽咽:
“这首诗看似平实,实则层层递进,情感愈加深沉——从母亲,到新娘,到坟墓,到整个民族的悲欢离合……那是一种真正的家国情怀,是用心在写,用血在写!”
“这样的作品,不是装腔作势,不是堆砌辞藻,而是浸满了时间与生命的痕迹!”
“诗的终章——‘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千千万万游子心中最深的痛,是一个时代的裂痕,是华语诗歌真正的灵魂呐喊!”
白如山教授一句句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像一声鼓响,唤醒了沉思的人群。
“这样的诗,应该传颂!应该刻进民族的血脉,应该进入语文课本,应该留在华夏史诗!”
轰——
仿佛被他点燃了火星,大礼堂内顿时掌声如雷!
无数人起立鼓掌,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学生们眼神变得炙热,他们看着讲台上的江风辰,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他。
“太震撼了……”有人低语。
“我现在才明白,平实并不代表平庸,而是最真实的力量。”
“江老师太牛了!”
“这最后一句,直接让这首诗升华到了超一流的作品上啊!”
“至此,艺术已成!”
紧接着,又有几位年长的教授站起身来,一位是著名诗评家冯启文,一位是文学史专家唐绍君,他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致意:
“江老师这首诗,朴素中藏锋芒,情深而不露骨,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它将个体情感与民族命运完美融合,毫不造作,却能感天动地——此为大才!”
而此时的郭阿四,原本倚着座椅一副倨傲神情,已经渐渐坐直了身子,脸色变幻不定,眼神闪烁,有些难堪地低下了头。
他终于明白,自己一开始讥讽的,不是什么“幼稚的诗”,而是一篇真正足以载入史册的作品。
那是一面镜子,映出他的浅薄,也是一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而江风辰,站在讲台上,只是微微一笑,神色淡然,似乎对于掌声与喝彩毫不在意。
他轻轻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语气平静地说:
“这首诗,只是记录一点小小的感触,有感而发,若能引发共鸣,是我的荣幸。”
一句话,赢得了全场更多的敬意与喝彩。
这一刻,江风辰的身影,仿佛被光芒笼罩,成为整个大礼堂中最闪亮的存在。
而与此同时,直播间的人数已经突破千万!
弹幕如云:
【至此,艺术已成!】
【就凭这最后一句,江老师之名,当青史留名,名垂史册!】
【牛币,最后一句,直接让这首诗封神了!】
【哈哈哈,你们快看,郭阿四的脸比吃了死苍蝇都难看啊!】
【谁能想象到,江老师这首诗最后一节,直接王炸啊!】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呜呜呜,我哭了!祖国妈妈,我想你了,我想回家!】
【我想回家+1】
【我想回家+2】
【我想回家+3】
……
【我想回家+14亿】”
(https://www.bshulou8.cc/xs/3977097/2450178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