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道德育人思想高尚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580章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何希望

第580章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何希望


德润青史:李公传

大明万历年间,江南水乡,河网纵横,商贾云集,繁华中却也暗藏着诸多世态炎凉。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名叫李文渊的教书先生,他以道德育人,怀揣着高尚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李文渊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中始终秉持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给他提供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科举之路屡屡受挫,最终他选择回到故乡,在一座破旧的学堂里当起了教书先生。

学堂位于小镇的边缘,四周杂草丛生,房屋破败不堪。但李文渊并不在意这些,他每日早早来到学堂,将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讲台上,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他的学生们大多来自贫苦家庭,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李文渊从未因此而轻视他们,反而对他们关怀备至。

在课堂上,李文渊不仅传授学生们经史子集的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他常常给学生们讲述古人的道德故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引导他们学会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宽容善良。他常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你们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李文渊看着学生们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心中十分不忍。他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买了些粮食,分给那些最贫困的学生家庭。然而,这点粮食对于众多受灾的家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于是,李文渊决定带领学生们一起到镇外的山上寻找野菜和可食用的植物。山路崎岖难行,荆棘丛生,但李文渊始终走在前面,为学生们开辟道路。他一边走,一边教学生们辨认各种植物,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虽然疲惫不堪,但却充满了希望。

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李文渊遇到了一位孤寡老人。老人独自居住在山脚下的一间破屋里,因为年老体弱,无法外出寻找食物,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李文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身上仅剩的一点干粮给了老人,并安慰他说:“老人家,您放心,有我们在,不会让您饿着的。”

回到学堂后,李文渊号召学生们一起为老人送饭。学生们纷纷响应,有的从家里带来了稀粥,有的带来了野菜。从那以后,每天都有学生轮流给老人送饭,直到旱灾过去。

李文渊的善举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有道德、有良知的好先生。然而,也有一些人对他表示不理解,认为他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非要自找麻烦。面对这些质疑,李文渊只是微微一笑,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道德是人之根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何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文渊的学生们逐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成为了商人,有的成为了官员,有的成为了工匠。但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始终牢记着李文渊的教诲,以道德为准则,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其中,有一位名叫陈宇的学生,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在商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经常回到学堂,看望李文渊,并捐款修缮学堂,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

还有一位名叫张峰的学生,他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在为官期间,他始终清正廉洁,不接受贿赂,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百姓的爱戴。

然而,李文渊的生活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一年,小镇上来了一个恶霸,他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李文渊看不惯恶霸的行径,挺身而出,与恶霸理论。恶霸恼羞成怒,派人到学堂里捣乱,还威胁李文渊说:“你要是再敢多管闲事,小心你的性命!”

面对恶霸的威胁,李文渊毫不畏惧,他说:“我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但我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欺负百姓而无动于衷。”他组织了学生们和一些正义之士,与恶霸展开了一场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李文渊和学生们遭受了恶霸的多次报复。他们的学堂被砸得稀巴烂,书籍和文具被扔得到处都是。但李文渊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带领着学生们一边修复学堂,一边继续与恶霸作斗争。

最终,在李文渊和众人的努力下,恶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镇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百姓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李文渊的事迹再次传遍了整个江南地区,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岁月如梭,李文渊渐渐老去。但他依然坚守在学堂里,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道德。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每天早早地来到学堂,坐在讲台上,用他那微弱却坚定的声音给学生们讲课。

有一天,李文渊像往常一样坐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述着古人的道德故事。突然,他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身体摇晃起来。学生们见状,纷纷围了过来,焦急地喊道:“先生,您怎么了?”

李文渊微微睁开眼睛,看着眼前一张张关切的脸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孩子们,不要担心我。我这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用道德去育人。我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做一个有道德、有思想的人。”

说完,李文渊缓缓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学生们悲痛欲绝,他们为李文渊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无数的人前来送别,他们眼中含着泪水,心中充满了对李文渊的敬意和感激。

李文渊虽然离开了,但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却如同种子一般,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德润千秋:范仲淹的济世人生

大宋祥符年间,汴京的繁华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世人眼前铺展。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悬殊,底层百姓生活困苦。范仲淹,这位心怀天下的士子,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以他高尚的道德和育人思想,书写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范仲淹出身贫寒,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刻苦读书,终有所成。初入仕途时,他被派往泰州任盐仓监官。泰州地处沿海,盐业发达,但当地的盐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役,还要遭受盐商的盘剥。

范仲淹到任后,深入盐民之中,了解他们的疾苦。他看到盐民们居住的茅屋破败不堪,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孩子们面黄肌瘦,衣不蔽体。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决定要为这些百姓做点什么。

他首先整顿盐务,严厉打击盐商的不法行为,规范盐业交易,让盐民们能够得到合理的收入。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兴修水利,改善盐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亲自带领百姓挖掘沟渠,引水灌溉,使得大片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以身作则,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时常教导百姓要互帮互助,团结一心。

“乡亲们,咱们都是一家人,遇到困难要一起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过上好日子。”范仲淹的话语如同春风,温暖着每一个盐民的心。在他的影响下,盐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社会风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然而,范仲淹的改革举措触动了部分盐商和官僚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廷中弹劾范仲淹。一时间,范仲淹陷入了困境,被贬到了河中府任通判。

离开泰州的那天,百姓们纷纷前来送行。他们眼中含着泪水,手中捧着自家种的粮食和亲手做的衣物,塞到范仲淹的手中。“范大人,您是我们的恩人啊,我们舍不得您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哽咽着说道。范仲淹紧紧握住老者的手,说:“乡亲们,不要难过。我虽然离开了泰州,但我的心会一直和你们在一起。只要大家坚守道德,互帮互助,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河中府,范仲淹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消沉。他依然秉持着道德育人的理念,积极为当地百姓谋福利。他发现当地的学校破败不堪,师资匮乏,许多孩子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于是,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修缮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

他还亲自到学校给学生们授课,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古代仁人志士的故事,教导他们要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孩子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能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范仲淹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在他的努力下,河中府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范仲淹的举动再次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范仲淹是在收买人心,妄图谋反。于是,他们再次向朝廷进谗言,范仲淹又被贬到了陈州。

这一次的贬谪更加艰难,陈州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范仲淹到任后,看到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但他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组织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还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他依然没有忘记道德育人的使命。他在陈州设立了讲学堂,邀请各地的学者前来讲学。他自己也经常在讲学堂中与学者们探讨学术问题,传播道德理念。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人们要超越个人的私利,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当看到百姓遭受苦难时,我们要挺身而出;当国家面临危机时,我们要舍生忘死。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范仲淹的言论在陈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他的影响,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然而,范仲淹的道德育人思想和高尚行为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在朝廷中,一些奸臣嫉妒他的才华和声望,不断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他们编造各种谎言,说范仲淹结党营私,意图谋反。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下令将范仲淹召回京城,准备对他进行审问。

范仲淹接到召回的命令后,心中十分坦然。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没有任何私心。在回京城的路上,他依然关心着沿途百姓的生活。他每到一处,都会停下来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回到京城后,范仲淹被关进了大牢。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他在狱中写下了许多文章,阐述自己的道德育人思想和对国家社会的看法。他的文章字字珠玑,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爱之情。

与此同时,范仲淹的朋友和学生们纷纷为他奔走呼号,向皇帝陈述范仲淹的功绩和冤屈。百姓们也自发地聚集在皇宫外,为范仲淹请愿。他们高呼着:“范大人是好人,他没有谋反,请皇帝明察!”

皇帝在看到范仲淹的文章和听到百姓的呼声后……


  (https://www.bshulou8.cc/xs/3886790/111105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