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你看这些孩子他们没有你富裕但他们有着一颗善良上进的心
德馨传
大明万历年间,江南水乡,烟柳画桥,河网纵横。在这繁华之地,有一座名为“清德书院”的学府,声名远播,不仅因其藏书丰富、师资雄厚,更因院长林逸轩那高尚的道德育人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士子的心灵。
林逸轩,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儒雅,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风骨。早年,他游历四方,目睹了世间诸多不公与丑恶,心中便立下宏愿:要以道德为舟,育人为楫,渡天下学子于正道。
这年春日,书院新招了一批学子。其中有个名叫赵宇的少年,出身官宦世家,自恃家境优渥,平日里骄纵跋扈,不把旁人放在眼里。入学不久,便与同窗发生冲突,将一位寒门子弟的书箱扔进河里,还出言羞辱。此事传到林逸轩耳中,他眉头紧锁,深知若不加以引导,赵宇恐会误入歧途。
当日傍晚,林逸轩将赵宇唤至书房。书房内,书卷满架,墨香萦绕。林逸轩端坐在案前,目光温和却透着威严,示意赵宇坐下。
“赵宇,你可知今日所为,错在何处?”林逸轩轻声问道。
赵宇昂着头,满不在乎地说:“不过是个穷酸书生,与我作对,我教训他一下又如何?”
林逸轩微微摇头,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论语》,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一页,递到赵宇面前,缓缓说道:“人皆有自尊,你今日羞辱他人,可曾想过若换作是你,会作何感想?道德,乃为人之本,若失了道德,纵有万贯家财、滔天权势,亦不过是空中楼阁。”
赵宇听后,脸上闪过一丝不屑,但见林逸轩神色严肃,也不敢造次,只是低头不语。
林逸轩见状,并未气馁,而是带着赵宇走出书院,来到城郊的一处破旧村落。村落里,房屋破败,百姓面黄肌瘦。林逸轩指着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者说:“赵宇,你看这位老者,虽生活困苦,却依然辛勤劳作,坚守着做人的本分。他虽无财富权势,却有着高尚的品德,令人敬重。而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肆意践踏他人尊严,这与那恃强凌弱之徒有何区别?”
赵宇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渐渐泛起一丝波澜。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脸上露出愧疚之色。
回到书院后,赵宇像变了个人似的。他主动向那位寒门子弟道歉,并帮他重新购置了书箱。此后,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学,与同窗们相处融洽。林逸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知道,道德的种子已在赵宇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平静的书院生活并未持续太久。这年,朝中宦官专权,贪污受贿之风盛行。江南地区的一些官员为讨好宦官,竟暗中勾结,增加百姓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消息传到清德书院,学子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上书朝廷,为民请命。
林逸轩深知此事凶险万分,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累及书院。但他更明白,作为读书人,当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于是,他召集书院师生,慷慨陈词:“吾辈读书,非为功名利禄,乃为天下苍生。如今百姓受苦,我等岂能坐视不管?纵使前路艰险,亦当义无反顾!”
学子们被林逸轩的话所鼓舞,纷纷表示愿追随他共赴难关。林逸轩挑选了十几名品学兼优的学子,与他们一同撰写奏章,详陈江南百姓之苦,揭露官员贪腐之行。奏章写好后,林逸轩亲自带着它,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京城后,林逸轩四处奔走,试图将奏章呈递给皇帝。然而,宦官势力庞大,他们暗中阻挠,将奏章扣下,还派人威胁林逸轩,让他放弃此事。
林逸轩毫不畏惧,他坚定地说:“吾心向道,岂会因威胁而退缩?纵使粉身碎骨,亦要将这民声传达给皇上!”
就在林逸轩陷入困境之时,一位正直的大臣听闻了他的事迹,深受感动,暗中帮助他将奏章送到了皇帝手中。皇帝看到奏章后,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彻查江南官员贪腐一案。
不久,贪腐官员被绳之以法,百姓赋税得以减轻,江南地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林逸轩和学子们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纷纷称赞他们的道德勇气和担当精神。
经此一事,清德书院的名声愈发响亮,前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林逸轩依然坚守在书院,用他那高尚的道德育人思想,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多年后,林逸轩已白发苍苍,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每当看到学子们在书院的庭院里读书论道,他的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道德的火种已在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未来,必将有更多的贤才俊杰,秉持着高尚的品德,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林逸轩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离去,让书院师生悲痛万分,但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却如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真善美,践行道德之道。
德耀青史:张公传
大晋王朝,风云变幻,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市井之间,人心浮躁。在这混沌之世,有一人名曰张怀德,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独特的育人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时代的黑暗角落。
张怀德出身寒门,自幼饱读诗书,深知道德之重要。他虽未能在科举之途上一帆风顺,却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学识,在乡里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常言:“人之立身,以德为本。德若不立,纵有万贯家财、高官厚禄,亦如无根之木,难成大器。”
张怀德在乡里开设了一座私塾,免费教导乡中子弟。他的私塾与众不同,不仅教授经史子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每日清晨,学生们来到私塾,第一件事便是诵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道德篇章。张怀德会逐字逐句地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将这些道德准则运用到实际中。
有一日,私塾里来了个名叫王小虎的孩子。这孩子生性顽劣,常在乡里惹是生非。张怀德并未因此而拒绝他,反而对他格外关注。课堂上,王小虎总是坐不住,不是摆弄文具,就是与旁边的同学交头接耳。张怀德并不生气,而是走到他身边,轻声提醒他专注听讲。课后,张怀德把王小虎叫到身边,耐心地询问他为何如此调皮。王小虎低着头,小声说:“我爹娘只顾着干活,没人管我,我觉得无聊。”
张怀德听后,心中一阵酸楚。他轻轻拍了拍王小虎的肩膀,说:“孩子,父母忙碌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但你也不能因此而荒废了自己。从今天起,老师会多关心你,你也要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从那以后,张怀德经常在课余时间与王小虎谈心,给他讲一些古代贤人的故事,鼓励他向他们学习。渐渐地,王小虎有了变化,上课不再调皮,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然而,张怀德的育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乡里有个富户,名叫赵员外。他的儿子赵大宝也在张怀德的私塾读书。赵大宝仗着家里的财富,常常欺负其他同学。张怀德多次劝导他,可赵大宝却置若罔闻。
一日,赵大宝又因为一件小事与同学发生了争执,还动手打了人。张怀德得知后,非常生气。他把赵大宝叫到办公室,严肃地说:“赵大宝,你家中富有并非你的过错,但你不能因此而骄横跋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你继续这样下去,将来必会遭人唾弃。”赵大宝却满不在乎地说:“我爹有钱,我怕什么?大不了我给他钱,让他别来上学了。”
张怀德听后,痛心疾首。他知道,仅靠言语已经无法让赵大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决定带着赵大宝去体验生活。他们来到了乡里的一个贫困家庭,这家人的房子破旧不堪,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却依然努力学习。张怀德对赵大宝说:“你看看这些孩子,他们没有你富裕,但他们有着一颗善良、上进的心。你再看看你,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还欺负同学。”
赵大宝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的眼眶渐渐湿润了,低着头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欺负同学了,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那以后,赵大宝真的变了,他不再骄横,还经常帮助那些贫困的同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怀德的私塾越来越有名,许多外乡的人也慕名而来,将孩子送到他的私塾读书。张怀德的名声也传到了朝廷。当时,朝廷正为官员道德败坏、贪污腐败的现象而苦恼,听闻了张怀德的事迹后,便派人前来考察。
考察的官员来到乡里,看到张怀德不仅自己品德高尚,还培养出了许多有道德、有学问的学生,非常感动。他们将张怀德的事迹上报给了皇帝。皇帝听后,龙颜大悦,下旨召张怀德进京。
张怀德接到圣旨后,心中既激动又忐忑。他知道,这是一个传播自己道德育人思想的好机会,但同时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朝廷的复杂环境。然而,为了将道德育人的理念传播得更广,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进京之路。
到了京城,张怀德受到了皇帝的亲切接见。皇帝问他:“张爱卿,你以道德育人,成效显著。如今朝廷官员道德缺失,你可有良策?”张怀德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陛下,臣以为,育人如种树,需从根源抓起。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道德教育,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同时,官员的选拔也应以德为先,只有道德高尚之人,才能为百姓谋福祉。”
皇帝听后,连连点头,认为张怀德所言极是。于是,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道德教育,并任命张怀德为国子监祭酒,负责培养朝廷的未来人才。
张怀德来到国子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不仅亲自授课,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他要求学生们每天都要进行道德反思,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准则。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的重要性。
然而,张怀德的改革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人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说张怀德的道德教育是空谈,没有实际效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也开始对张怀德产生了怀疑。
面对这些压力,张怀德并没有退缩。他坚信,道德是立国之本,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改变朝廷的风气。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道德教育的价值。
一日,京城附近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张怀德得知后,立刻组织国子监的学生们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领学生们前往灾区救助百姓。他们在灾区搭建了临时住所,为百姓们分发食物和衣物。张怀德还鼓励学生们与百姓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疾苦,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件事被皇帝得知后,非常感动。他亲自来到灾区,看到张怀德和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对张怀德更加敬佩。皇帝当着众人的面,表扬了张怀德,并严厉斥责了那些散布谣言的人。
经过这次事件,张怀德的道德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朝廷的风气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官员们开始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贪污腐败的现象明显减少。
多年后,张怀德因年事已高,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舍,但尊重他的意愿。张怀德回到乡里后,依然没有停止他的道德育人事业。他在家中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学堂,继续教导乡里的孩子们。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张怀德依然念念不忘道德育人的使命。他躺在床上,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孩子们,道德是人生的基石,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你们要将我的思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明白道德的重要性。”说完,他便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张怀德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却如同一颗种子,在大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历史上一段光辉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https://www.bshulou8.cc/xs/3886783/1111055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