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吐蕃帝国出场!
那杰措大相作为吐蕃帝国赞普的使臣,肩负着重大使命前来大秦帝国,要和大秦建立贸易往来。他代表着吐蕃帝国的秃发南日赞普,向大秦帝国提出了一个请求——嫁公主和亲,以示两国世代友好,并要求签订互不侵犯盟约,秦军不能再侵入吐谷浑汗国,大秦必须承认雪域高原只有吐蕃一个国家。
如果大秦帝国拒绝这一提议,那么两大帝国之间的关系将会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引发一场激烈的国战。这对于两个庞大的帝国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大秦帝国的朝廷中,文臣阶层对于与吐蕃帝国联姻的态度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与吐蕃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这一决定会引发国内的争议和不满。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着新舆论平台的江南世家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支持态度。他们在报纸上大力鼓吹与吐蕃帝国联姻的好处,强调这不仅对国家有利,也对百姓有益。通过联姻,可以避免对外兴兵,让大秦帝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国内建设。
事实上,大秦帝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正处于全力恢复和发展的阶段。国内的新生人口尚未成年,现有的人口要么从军镇守边境,要么在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物资。而剩下的青壮人口则需要不断地向边州运输物资,以保障前线的海量供应。
可以说,国内现有的青壮人口都有着各自重要的任务和用途。如果此时与相对较近的吐蕃帝国发生全面战争,必然需要抽调大量的青壮兵源参军,以应对来自吐蕃帝国居高临下的威胁。这无疑会给国内的生产和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崩溃,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而此时此刻,大秦帝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其势力范围逐渐向西扩张,取代了曾经强大的突厥汗国的位置。然而,这一举动却使大秦帝国与同样疯狂扩张的阿拉伯帝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面对如此局势,大秦帝国的文臣阶层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此时实在不宜与吐蕃帝国展开一场全面战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西域秦军的兵力严重短缺。西部军团已经全力以赴地应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沿途各个关键节点内的治安军更是任务艰巨。他们不仅需要在境内继续剿灭盗匪,维护社会秩序,还必须同时镇压葛逻禄人和突施人的叛乱。
因此,文臣们普遍认为,西部地区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在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有效的防守。尽管火器部队威力巨大,但毕竟也需要有人去操作和指挥。如果强行实行全民皆兵的策略,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军队数量,但这无疑会对大秦帝国的发展势头造成严重干扰。
相比之下,官僚阶层由于掌握更多的信息,他们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他们深知全面开战的后果,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暂时不应该与这个突然崛起的吐蕃帝国爆发全面战争。
相反,他们建议将全面开战的时间尽可能地拖延,最好能拖上十来年,以便大秦帝国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战略、增强实力,并更好地应对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
等新出生的人口成长起来之后,大秦帝国再发动全面战争会更为稳妥一些。毕竟目前大秦的兵力过于分散,而且大多都被派遣到了遥远的边州去镇守边疆,这使得国内的兵力变得相当空虚。
倘若此时让雪域高原上的吐蕃帝国趁虚而入,借助其地势的优势,居高临下地向中原地区发起冲击,那后果恐怕不堪设想。要知道,北方地区可是大秦的基本盘所在,那里的工厂工人稍加训练,便能够迅速组建起一支新的军队来抵御外敌。
然而,南方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虽然南方刚刚实现统一,但是侯景之乱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社会秩序仍有待恢复。此外,南方的人口数量虽然众多,但其组织能力却相对较低。更糟糕的是,当下南方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这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其应对外敌入侵的能力。
如果让吐蕃帝国的铁骑如洪水般冲入江南地区,那么大秦帝国必将遭受重创,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如今,经过实战的检验,天下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火器在对抗密集的集团冲锋时具有巨大的杀敌优势,要对漫山遍野的游骑兵,火炮的威力就要打折扣。然而,对于如何应对机动灵活的游骑兵,重机枪的威力尚未经过真正的实战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文官阶层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尽管大秦帝国拥有先进的火器装备,但面对吐蕃帝国的游骑兵,重机枪的实际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毕竟,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战局的逆转。
因此,文官阶层建议暂时采取和亲的策略。他们认为,通过与吐蕃帝国联姻,可以暂时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避免直接冲突的爆发。这样一来,大秦帝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实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训练出更多的正规军。
当然,对于一些心气不顺的人来说,这种和亲的建议可能让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大秦帝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应该轻易示弱,而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领土。
然而,文官阶层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永远的退让。只要大秦帝国能够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恢复元气,就一定有机会报仇雪恨,重新夺回失去的荣耀。
而南方世家在报纸上制造舆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点目前还并不清晰。然而,让人感到颇为玩味的是,这场舆论风波的领头人竟然是刚刚声名鹊起的文坛新秀孟子良。而孟子良,字良臣,恰好又是孔苍生的众多关门弟子之一。
与此同时,吐蕃帝国的那杰措大相在奉圣城内,竟然无意中相中了大秦公主赢玖儿。这一情节本身就透露出阴谋诡计的味道。要知道,奉圣城人口众多,超过百万之巨。在如此庞大的人群中,一个外来的使臣居然能够如此巧合地遇到玖儿公主,这世上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呢?反正离石是绝对不相信的。
离石回想起来,自己以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从未有人站出来制止过。然而,自从他的地盘逐渐扩大之后,各种利益集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是在对外决策方面,不同的意见开始出现,这让他不得不对各种利害关系进行谨慎权衡。
值得一提的是,离石的管理层是由大秦帝国一手培养起来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合作也相当愉快。
在过去,只要官僚阶层提出的建议是正确且合理的,离石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采纳并付诸实践。这种决策方式使得官僚阶层深感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因此他们与离石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融洽,合作也非常愉快。
然而,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文官阶层再次从帝国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按理说,离石完全可以选择听从这些建议,毕竟这对国家有利。但如果他执意不听从,那么一旦因此导致了恶劣的后果,他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情况就像是在原本紧密的关系中撕开了一道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裂缝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不断加深。这便是内部意见不统一所带来的后果之一。
更为巧合的是,文官阶层受到了外界舆论的影响,竟然跑去劝说玖儿公主为了帝国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玖儿公主不堪其扰,频繁有大臣前来劝说她为了国家利益,远嫁吐蕃帝国,为帝国带来和平。面对这样的压力,玖儿公主终于无法忍受,毅然决然地逃离了奉圣城,跑到了朝歌城。
(https://www.bshulou8.cc/xs/3648097/1110999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