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可以穿越了,靠修行无敌很合理吧 > 第1037章 赴京

第1037章 赴京


倒也不是双方有什么冲突,而是礼节性通知。

杨逸作为大乾话事人,该给人家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李默白做为虎踞山唯三的话事人,再加上大乾最大的债主,应付一下大乾皇帝绝对是够了的。

杨逸已经传了几次信让他过去,之前回风镇情势危急,走不开人,现在问题解决了,李默白也能偶尔离开一阵了。

和当初在两界缝隙一样,将精力留在留一部分在跨界符文上,关注回风镇元气变化,随后李默白便能自由的活动了。

这次选择的位置没有在那些缝隙处,而是将目标锚定在云破月身上,两人有约定好的暗号,若是出事,只要按照暗号扰动元气李默白便会觉察,随后迅速回返回风镇。

李默白也不可能一直待在一个地方,那会极大限制自己和大乾的发展。

一旦李默白不动,无论现代的海量物资还是圣心门的合用的灵材都会停止向大乾流动,这样的结果是众人无法承受的。

大乾想要继续提升实力,李默白就得动起来。

去京城找杨逸也是为了提升实力的事情,李默白并不在乎大乾实力的提升,甚至某些情况是虎踞山在让步,但双方的力量要相互平衡。

资源上虎踞山可以让步,但军事上大乾也要松绑,如今大乾已经有了两座大六合军阵,虎踞山也要开始筹备第一座大六合军阵了。

加上辅兵近十万的军事力量如果用的好已经可以颠覆国家了,这样危险力量当然要和大乾皇帝陛下商量一下。

无论是军阵的位置还是人员配置,都需要双方协商。

就像云破月的大六合军阵内有虎踞山的力量,虎踞山的军阵中也要有大乾官方武者。

云破月可以敲定缴获分配,这种家国大略还是要杨逸和李默白来定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双方目前最好的共生策略,大家互相之间知根知底很重要,不会造成双方的误判。

很多大族也发现了虎踞山存在的好处。

有虎踞山在,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至少不会像以前一样对臣子生杀夺予,很多事情都变得有商有量了。

而且虎踞山这种非皇权可以维持如此大体量的模式也让他们开拓了眼界。

这样的皇权相当于为他们松绑,对家族发展极有好处。

原来这个世界也可以不是家天下,治理天下也不是必须要有个皇帝。

不少开明大族会同样安排子弟加入虎踞山,一则研究制度,二则给家族留另一条后路。

李默白和杨逸也清楚这些人做的事情,不过双方都没有太过干预,毕竟这样的事情皇室也在做。

如今的情况其实皇室也不清楚自家天下还能维持多久,虽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从老皇帝开始,大乾已经实质性的丢了一次天下权柄。

能有眼下的局面,靠的全是杨逸和萧羡余两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皇室如今一没有顶尖战力,二没有军事上绝对压制的实力,能依靠的也不过是传了千年的大义名分。

大义名分这种东西太虚,连皇室自己都知道不靠谱。

这次和李默白见面,杨逸就提了让两个族弟拜在李默白门下做弟子。

天地君亲师,同样是大乾最牢固的五种关系,基本可以托付生死的那种,李默白也明白杨逸的意思,不过他并没有同意。

而是表示这两个孩子可以先拜在王捕头门下,杨逸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子嗣,可以择一人拜在李默白门下。

杨逸对这个结果也很满意,李默白愿意为他考虑,这说明人家还是打算长期和他处的,这是个很有政治价值的信号。

所以,对于虎踞山要建大六合军阵的事情杨逸也没什么意见。

建就建吧,其实想拦也拦不住。

虎踞山当初没把事情做绝,要的是大乾这个骨架子,杨逸和萧羡余能把事情挽回到如今地步,已经出乎所有人意料了。

建一个大六合军阵可不容易,单是选址就是很麻烦事情。

大乾第二座大六合军阵守在两界缝隙,距离京城有一段距离,理论上来说第三座大六合军阵应该放在京城附近,拱卫京都。

但大乾的京都怎么可能交给虎踞山来拱卫,但如果纯军事角度考量,设在这里无疑是耽误之急。

不设在这里,京城守备薄弱,万一被偷家了,想要重立中枢可不是一日半日功夫,设在这里,相当于把要害交给了别人,简直跟找死差不多。

然后是丹药和武器供应,大乾这边已经跟不上了。

没钱了,库房里都快能跑老鼠了,两座大六合军阵将近二十万武者的消耗,天文数字,已经把朝廷掏的干干净净。

想要继续跟,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了。

扩张太快,之前欠李默白的帐都没还清,眼下又有新花销,一帮大臣们也没见过这么花钱的。

不过杨逸要跟他们也没办法,该找李默白借贷就借贷,该安排人手就安排人手。

朝廷又不是他们家的,只要皇帝觉得日子过得下去,那便过得下,他们这帮朝臣勋贵也没少从里面得好处。

主要是李默白这个债主足够大方,从来不找大乾这边要账,只要借就继续给,这份牌面的确实不一般。

有这么好的债主不借白不借,反正已经算不清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大乾在权力上让一些,李默白在财力上的让一些,双方还是有的谈的。

连最难解决的位置问题也被某个大聪明想出了办法,眼下第二座大六合军阵先在前面顶着,  第三座六合军阵去回风镇组建。

至于京城这边,先确定位置和大阵布局,等第三座大阵功成,第二座大阵调回京城,第三座大阵顶到前面,两全其美。

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李默白和杨逸都觉得可以接受,虎踞山开始调配人手,朝廷开始修筑配套建筑,两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了起来。


  (https://www.bshulou8.cc/xs/3623/1111008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