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你不该回来的!
益州郡,滇池县。
益州郡自古就是各民族混居的地方。
而益州郡的人口大部分是古三星堆族群南迁后,与本地土著融合形成的族群,“滇”部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开始,到公元三世纪初,古滇文化在这里兴起。
战国中期,楚顷襄王派遣将军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诸部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秦汉时,滇国长期与巴蜀通商。
汉武帝元狩年间,张骞建议派人出使西南夷,寻找通往身毒国(印度)的道路。
汉朝前后派出了十多个使团,都被滇王挽留招待,最终并没有找到前往身毒国的道路。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南诸夷反叛,汉军灭掉了两个与滇王同姓的小国,“劳洸”与“靡莫”后,兵临滇国,滇王无可奈何之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也就是相当于大汉的属国,汉朝派官吏进入滇国,协助滇王管理。
汉武帝于是赐给滇王王印,仍令其管理本国民众,同时将滇国及其周边小国一并设为益州郡。
滇王虽称王,但实际地位相当于侯爵,滇国也类似于大汉各郡内的其他侯国一般。
益州郡在刚开始设立时,还从周边相邻的牂柯郡、越嶲郡划入了数县之地。数年后,汉朝征服了昆明夷之地,也纳入了益州郡。
在永昌郡没有设立前,益州郡是整个益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故而直接以益州冠名。
直到哀牢国及其附属小国投降大汉,汉王朝设立永昌郡,将洱海以西的土地全部划归永昌郡,后来又将洱海周边的地域同样划入到永昌郡内。
这个时候,益州郡的人口与面积才大幅度缩水。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将益州郡改名为建宁郡,这个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名字最终被放弃。
滇池县地处滇池东岸冲积平原,是古滇国核心区域与汉文化南传的重要据点。
滇池县西面就是滇池,东南则是抚仙湖,资源丰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控制住了滇池县,基本就完全掌握了整个益州郡。
…………
此时的滇池县内,因为王翦故意派人散播李颙即将归来,重新担任益州郡太守一职。
又在有心人的暗中推波助澜,以及那些真心希望李颙返回益州郡的普通百姓与各族部落传递下,消息早已经不胫而走。
…………
连日阴雨,将益州郡的山林浸润得一片泥泞。
雍闿负手立在檐下,望着如帘的雨幕,脸色比天色更为阴沉。
因为他的心腹刚刚为他带来一个令他极为不爽的消息,前益州郡太守李颙,那个在南中各地,尤其是在益州郡百姓中声望颇著,治理益州郡十年,治下没有人敢于反叛的铁血郡守要回归了。
据说是越巂郡太守王翦举荐,蜀郡太守王商大力支持,最终益州牧刘璋同意了此次任命。
“李颙,李德卬!”雍闿在心中默默念着这个当年在益州郡威压一切的前任太守的名字。
雍闿深知此人的厉害,不仅有治郡之才,治军亦非常出色,而且他那看似温和的手段,却足以瓦解他多年经营的人心。
李颙若是真的前来益州郡赴任,那些本就对他雍闿阳奉阴违的豪族,那些念念不忘前太守仁政的“刁民”,那些近几年被他们豪族剥削的异族部落,恐怕都会纷纷倒戈。
他好不容易构筑的由豪族掌权的制度,将出现致命的裂痕。
“这已经不是七年前了,李德卬不要怪我!绝对不能让你再次踏入滇池县。”一个狠绝且疯狂的念头,在他心中迅速成形。
雍闿即刻修书,以最郑重的礼节,分别邀请郡中举足轻重的孟氏与爨氏两族族长前来议事。
密室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三人神色不一的脸颊。
雍闿将酒杯重重一顿,开门见山的说道:“孟氏、爨氏二位族长,李颙即将前来赴任益州郡太守的消息,想必你们都已经知晓。
此人若再次担任益州郡太守,凭借其旧日声望,必会收揽人心,重整秩序。
他当年的铁血手腕与惠民政策,对于我们这些地方豪族来说,可是相当不舒服。
届时,你我各族如今逍遥自在行事的日子,恐怕就彻底到头了。
益州牧刘璋,想要通过李颙,彻底掌握南中最后的屏障啊!”
见到两人没有答话,神色平静,雍闿眉头微微一皱,目光灼灼的扫向两人,继续煽动道:“不如我们联手,于五尺道险要处设伏。
那里山高林密,是送他上路的最佳之地。事成之后,只推说是山匪所为,朝廷也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益州郡,还是我们的益州郡。”
五尺道属于蜀身毒道中的南道。
蜀身毒道是战国时期开始,从巴蜀之地经南中通往缅甸、印度的陆上商道,又称西南丝绸之路。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阿富汗)见到了蜀锦、邛竹杖,打听之下,得知这些物品来自身毒国(印度)。
但是当时无论是先秦时代的典籍,还是秦汉的官方记载上从未有过,商队前往身毒国的记录,只有可能是民间自己组织的商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认为民间的百姓尚能做到,他这个大汉天子又如何能落于人后了?加上张骞的出谋划策,汉武帝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
为了打通西南丝绸之路,汉武帝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斩首数十万。
由于当地夷人酋长为了垄断过境贸易的丰厚税收,不愿让步,最终耗时十余年,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
一直到了东汉明帝时期,哀牢人归降,大汉王朝方才“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当初梦寐以求的“通身毒国道至大夏”才算全线打通。
(https://www.bshulou8.cc/xs/3574197/1111044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