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国军垦小说最新章节 > 第3163章 前路依然艰辛

第3163章 前路依然艰辛


《东非共和国过渡时期政治架构设计》的颁布,如同一剂精准的舒缓剂,让原本激昂沸腾的民意逐渐平复下来。

    人们知道了,“守护者”叶柔和叶眉并未离开,她们将以一种更崇高、更永恒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而日常的治理将由叶柔执政官领导的政府负责。这种安排既满足了民众对精神象征的需求,也为国家机器的专业化运转留下了空间。

    在索国首都,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终身守护者”尊号授与仪式暨“东非共和国人民治理院”成立大会。仪式刻意避免了过于奢华的排场,却充满了象征意义。

    叶柔和叶眉身着简洁的白色礼服,并肩站立在昔日王宫、如今更名为“共和国宫”的中央大厅。

    当代表联盟各区域、各行业的治理院代表,将镌刻着东非地图与橄榄枝图案的“守护者”徽章呈递给她们时,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许多来自索国和马赛地区的代表眼含热泪,仿佛心中的擎天巨柱得到了正式的加冕,变得更加稳固。

    叶柔随后以首任执政官的身份,向新成立的人民治理院发表了施政演说。

    她强调,“守护者”体系是东非土地上的独特创造,它根植于历史,服务于未来。

    “我们尊重过去但我们更面向未来。‘守护者’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延续,而人民治理院与执政官政府,则将致力于推动发展践行法治,让每一位公民的福祉得到切实提升。”

    她公布了过渡时期政府的首要任务:

    1.法律统一:加快制定并颁布《东非共和国基本法》(临时宪法),明确守护者、执政官、治理院三者的权责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原索马联盟及各新领土的法律法规,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

    2.经济融合:全力推进EASU在新领土的全面流通和信用巩固,加快连接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能源网络,打破地域隔阂,形成统一市场。

    3.安全巩固:继续清剿塔国残余势力和边境地区的恐怖分子,强化内部安全网络,确保发展环境的安全稳定。

    4.教育普及:推行以国家认同、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义务教育体系,尤其注重在青少年中培养“东非公民”意识。

    大会选举产生了治理院的首任议长,由一位在原索国地区德高望重、且精通法律的老政治家担任,体现了对程序和专业的尊重。

    仪式结束后,叶柔站在共和国宫的阳台上,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群,对身边的叶眉低语:

    “现在,两个轮子算是勉强装上了。但能否平稳前行,还要看路况和驾驶技术。”

    叶眉点头,目光深邃:“关键是动力不能偏。民众的爱戴是情感的动力,而制度与法律,才是理性的、持久的动力。我们必须确保后者尽快成长起来。”

    人民治理院成立后的首要艰巨任务,便是审议《东非共和国基本法(草案)》。这份由叶柔主导、汇集了联盟内顶尖法律人才(包括部分投诚的前塔国法学家)草拟的文件,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

    草案明确规定了“终身守护者”的地位和权限:

    她们是国家统一和宪政秩序的象征,无权直接行政,但拥有法律颁布权(需执政官副署)、最高荣誉授予权、以及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时,根据执政官和治理院议长的联合请求,启动紧急状态的权力。

    同时,守护者的人身安全神圣不可侵犯,其经费由国家财政保障。

    对于执政官,草案赋予其领导内阁、统帅武装力量(在守护者象征性的最高统帅权之下)、处理日常政务、对外缔结条约等实权。

    但重大决策,如宣战、媾和、重大财政预算,需经人民治理院批准。

    治理院则拥有立法权、预算审议权、对执政官及内阁的质询与监督权。

    草案在治理院引发了激烈讨论。

    以杨三为代表的军方背景代表,虽然拥护叶柔执政官的领导,但对某些条款表示担忧。

    杨三在一次闭门会议上直言:“赋予治理院过多制约执政官的权力,尤其是在军事和预算上,是否会降低效率?”

    “战时状态下的决策,容不得半点拖延!”他担心文官政府的过度掣肘会束缚军队的手脚。

    而来自新领土的一些代表,特别是原塔国地区的知识分子和地方领袖,则试图争取更多的地方自治权。

    他们提出,希望在基本法中明确列出“地方保留权力清单”,包括部分文化教育、地方税收、基层司法等事务的自主管理权。

    “我们并非不认同统一的东非共和国,”一位来自瓦萨镇所在地区的长老代表阿卜杜勒诚恳地说:

    “但各地情况迥异,一刀切的政策可能水土不服。给予地方一定的灵活性,更能有效治理,也能体现联盟当初承诺的尊重多元文化。”

    还有代表对守护者的继承问题提出疑问。

    草案回避了这一点,只注明叶柔、叶眉为首任终身守护者。这给未来留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叶柔作为执政官,亲自参与了多次关键讨论。她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政治智慧。

    对于军方的担忧,她承诺会在基本法细则和后续的《国家安全法》中,明确紧急状态和战时体制的特殊程序,保障军事行动的效率。

    但同时强调,和平时期的军队必须服从民选政府的领导,这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

    对于地方自治的要求,她指示成立专门委员会,与地方代表协商制定《地方自治纲要》。

    作为基本法的配套文件,明确央地权责划分,原则依然是“央地共治,集权为主,自治为辅”,但在文化、特定经济领域给予地方一定空间。

    至于守护者继承问题,她以“时机尚未成熟,当前首要任务是巩固现有制度”为由,暂时搁置了讨论。

    但暗示未来可能通过治理院特别程序或某种形式的共识机制解决,排除了简单的世袭可能。

    经过数轮艰苦的辩论、修改和妥协,《东非共和国基本法》最终在人民治理院以高票通过。

    当叶柔执政官和叶眉守护者共同签署颁布这部基本法时,标志着东非共和国终于有了一套初步的、虽不完美但至关重要的根本大法,为国家这艘巨轮套上了法治的疆绳。

    在法律构建的同时,经济战线上的挑战更为严峻和直接。

    叶眉领导的经济团队,面临着将EASU彻底巩固为共和国唯一法定货币,并应对国际制裁压力的双重任务。

    在瓦萨镇这样的新领土,EASU的推广虽初见成效,但根基不稳。许多像老卡布一样的农民,仍然习惯于实物交换,或者对纸币充满不信任。

    一些偏远地区,旧的塔国货币甚至邻国的货币仍在暗中流通。更棘手的是,塔国残余势力和外部干预力量,正在利用这一点进行金融破坏。

    他们大量伪造EASU,投向市场,企图扰乱金融秩序,破坏EASU的信用。

    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真假难辨的EASU,商贩们苦不堪言。阿依莎的摊位上,她不得不备上一个简陋的验钞灯,仔细检查每一张收到的纸币。

    这严重影响了交易效率和市场信心。“这该死的假钞!”她忍不住抱怨“联盟得想想办法啊!”

    与此同时,国际制裁的效应持续发酵。

    米国及其盟友利用其金融霸权,对试图与东非共和国进行大宗商品贸易(尤其是石油、矿产等)的国际银行和公司施加压力,阻挠EASU的国际结算。

    叶眉极力推动的用EASU结算地区贸易的计划进展缓慢,一些原本态度暧昧的邻国在压力下开始动摇。

    “我们的外汇储备在持续消耗,”叶眉在经济会议上神色凝重,“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成本飙升,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不能尽快打破金融封锁,EASU的国内信用也会受到连带冲击。”

    面对内忧外患,叶眉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手腕。

    对内,她采取了“强硬与怀柔”并重的策略:

    1.严厉打击:联合杨三的  security  forces,发动了“清剿假币”专项行动,端掉了数个伪造窝点,公开销毁了大量假钞,并对使用和贩卖假币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震慑了犯罪分子。

    2.技术升级:紧急委托兄弟集团旗下的精密制造企业,设计了带有更复杂防伪标识(如金属线、彩色荧光、水印等)的新版EASU,并逐步回收旧版。

    同时,推广简易验钞工具,并利用开始铺设的移动通信网络,开发简单的短信查询码验证功能(虽然覆盖范围有限,但代表了方向)。

    3.信用赋能:强化与军垦超市体系的合作,规定所有军垦超市及关联商户必须无条件接收EASU,并且保证货品充足、价格稳定。

    这相当于为EASU提供了坚实的“实物锚”,民众只要手持EASU,就能在军垦超市买到生活必需品和各种优质商品,极大地增强了货币信用。

    老卡布就发现,他用卖粮食得来的EASU,不仅能在集市上换到东西,更能直接在镇上新开的军垦超市分店买到来自联盟腹地的各种新奇货物,这让他对这张纸片的信任感大大增加。

    对外,叶眉则展开了更灵活、更隐蔽的金融外交:

    1.寻找缝隙:她利用二红和玛莎建立的庞大商业网络,通过第三国、离岸公司等复杂渠道,进行“易货贸易”或使用加密货币等新兴手段,绕过传统金融监管,获取必要的物资和技术。

    2.分化拉拢:加大对那些对米国政策不满或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国家的游说力度,提供更优惠的贸易条件,尝试建立小范围的双边本币结算机制,一点点撬开金融铁幕。

    3.内部挖潜:加速共和国内部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减少对某些关键进口品的依赖。

    杨大负责的贸易公司和建设兵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开发本地替代产品,虽然短期内困难重重,但长远看是根本之道。

    这场货币战争无声却激烈,关系到新生共和国的经济命脉。叶眉如同在悬崖边行走,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尽管内部整合紧锣密鼓,但外部的安全威胁从未远离。

    塔国残余的强硬派势力及其背后的支持者,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稳定的东非共和国崛起。

    他们选择在共和国立足未稳之际,再次点燃边境的烽烟。

    这次,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进行正面强攻,而是采取了更狡猾的“蠕虫”战术。

    小股武装频繁渗透,袭击偏远村庄、破坏基础设施(如水管、电线、通信基站)、散播恐慌言论,针对为联盟工作的本地官员和教师进行恐吓甚至暗杀。

    在库马村附近,一条由联盟工程队辛苦铺设的输水管道被炸毁,刚刚享受到便利取水不久的村民再次陷入缺水困境。

    虽然工程队迅速进行了修复,但恐惧的阴影已经播下。女孩艾莎学校的窗户也在一个夜晚被不明身份的人用石块砸碎,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更严峻的挑战发生在北部边境。一股得到外部充分补给和情报支持的塔国残余主力,利用复杂地形,对一座新建成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边境哨所发起了突袭。

    哨所守军虽然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伤亡惨重。

    消息传回首都,杨三勃然大怒,但也意识到清剿行动的艰巨性。

    “这些家伙像老鼠一样躲在洞里,利用边境线的漫长和复杂跟我们捉迷藏!常规的阵地战效果有限!”

    他向执政官叶柔和人民治理院提交了一份新的《边境安全与反恐综合方案》,要求增加边境部队的预算和装备,特别是直升机、无人机等用于侦察和快速反应的装备,同时主张组建更精锐的山地作战部队和特种部队,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清剿。

    方案在治理院引起了争议。部分代表认为这会使共和国显得过于军事化,占用本已紧张的发展资金,担心军方权力过度膨胀。

    叶柔在权衡后,批准了杨三的方案的核心部分,但附加了条件:

    军事行动必须严格遵守基本法,重大行动需向执政官和治理院国防委员会报备。

    同时,军事清剿必须与政治安抚、经济开发紧密结合。“我们不能只靠子弹解决问题,”

    叶柔对杨三说,“要让边境地区的百姓明白,跟着共和国有肉吃,跟着土匪只有死路一条。”(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3497445/85971059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