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商乱迷局 > 第102章

第102章


文主任领着来人,闪过了朱子顺,老黄直奔“苏三”“玛利亚”面前。他回头对穿工装的男人说:“你来给外宾介绍冷厂长。”

工装男面对已经从沙发上站起来的“苏三”,“玛利亚”,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向他俩介绍了自己的厂领导。

冷厂长接过“苏三”“玛利亚”递过来的名片,还煞有其事的反复看了看,中气十足的说:“欢迎,欢迎!”

朱子顺也忙站起身,将自己的名片递到冷厂长手中,说:“今天公司派两位专家到江东厂来,主要是想看一下你们厂产品的情况,特别是100支纱纯棉面面料,如果得到她们认可,就可以进一步谈合作。”

“太好了!”冷厂长请大家都坐下,指着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展柜里摆放的大大小小奖杯,不无自豪地说起了江东厂获得的种种荣誉“连续三年,我们厂都获得了部颁的金杯,在纺织行业里那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你给老外翻译一下。”冷厂长转头命令工装男。

工装男憋住笑,用不是很连贯,流利的英语向“苏三”“玛利亚”讲解着江东厂一个个荣誉的来历。冷厂长那句歇后语他没翻,估计也不知道怎么翻译。

朱子顺见冷厂长提及辉煌厂史有刹不住闸的趋势,趁工装男翻译间隙,赶忙打断,说:“冷厂长,我们时间很紧,能不能抓紧去车间看一下,让专家有个直观认识。”

“就是,就是。”冷厂长站起身,和文主任耳语了几句,便陪同他们走出了会客室。

冷厂长首先带他们参观了前纺车间。朱子顺注意到,“苏三”和“玛利亚”在机器旁不停地交流。车间的噪音很大,即使冷厂长,翻译扯着嗓门喊叫,两位专家也未必能听进去只言片语。

后纺车间分贝更高,就像一个没有旋律,只枯燥打击一个节奏的大乐团,在一刻不停地向观众输出着刺耳,让人听后想马上抽身离开的“虐人声响”。

朱子顺记得,过去从市,省一直到国家级的劳模,很多都出自纺织厂的挡车工。万米无疵布,十万米无疵布,今天亲眼所见,这些女工在这样环境下能做到这么优秀,确实太不容易了。

现在更多的是企业家们上榜了,像商场的老总,公司的董事长这些风云人物,占据了劳模榜单的大部分。时代不同了。

走出车间,朱子顺的耳朵好长时间还留存着车间的轰鸣声。冷厂长抬腕看了眼手表,对工装男说:“你跟专家说,我们在食堂准备了午餐,等用完餐后再谈正事。”

“OK,OK”“苏三”“玛利亚”看来也都饿了,痛快地答应下来。

江东国棉一厂是个超万人的大厂。

厂区里就是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俱乐部,厂医院,子弟小学应有尽有。江东厂厂长,书记的级别据说和江东市市长只差半格。

近两年纺织行业,特别是国营大厂受到南方私企的冲击相当严重,从厂区走过,一些车间破碎的门窗,多年未修缮厂房可以看出,江东厂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食堂是一栋三层楼。正是午休时间,工人们进进出出,好奇地看着冷厂长带着俩女老外一行人,交头接耳相互窃窃议论着。

冷厂长将他们直接领到了三楼,看得出这应该是领导层就餐,专门接待客人的地方。

文主任早早站在一间小餐厅门口等着了。见冷厂长一行走近,连忙打开房门将主宾让了进去。

里面大圆桌旁已经坐了七八个人,冷厂长一露头,便齐刷刷的站了起来。

文主任抢先一步,将这些人逐一介绍给“苏三”“玛利亚”和朱子顺。其中有党办主任,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和几个部门的负责人。

翻译翻得很费劲,朱志顺看到“苏三”“玛利亚”听得也是一头雾水,只是礼貌地含笑,“HI,HI”地打着招呼。

文主任想必提前做了准备,主宾刚落座,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食堂工作人员便开始往桌上上菜了。

冷厂长问“苏三”“玛利亚”:“白酒喝的惯不?”

未等翻译传话,朱子顺赶紧拦了下来,说:“冷厂长,吃过饭还有好多事要谈,酒就不必了。有果汁给两位专家上就成。”

“呀,那喝个什么劲。”冷厂长有些遗憾,回头交待包主任拿些饮料上来。

不得不说江东厂的这餐客饭极其丰盛,食堂的大师傅的手艺也绝不逊于大饭馆的厨师。

主菜一水儿海鲜,肉类更是稀罕的野味儿。冷厂长,文主任热情地给“苏三”“玛利亚”边布菜,边解释着每道菜肴特色。

让主人失望的是,“苏三”“玛利亚”对这些名贵菜肴兴趣并不大,有几盘菜甚至一口未动。

倒是最后上的一盘油炸“小黄金馒头”,沾奶酪吃得挺香。

“老外有钱是有钱,但吃还得说是咱们中国人,她们不识货。”冷厂长对朱子顺发着感慨。

“苏三”“玛利亚”不识货,并不影响其他人的胃口,冷厂长和陪同的人吃得都很尽兴。朱子顺,老黄也满嘴流油,大赞江东厂食堂大师傅的手艺。

因为还要趁早往回赶,朱子顺跟冷厂长建议,餐后抓紧时间把正事儿谈了。冷厂长连声答应:“没问题,没问题。”

陪同午餐的几位领导将他们目送下楼,便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去了。冷厂长带着朱子顺四人来到了一间小会议室。

正式谈判时,朱子顺只是一名听众,主谈的是“苏三”。

通过翻译朱子顺听“苏三”对冷厂长说,江东厂的100支纱纯棉面面料虽然可以批量生产,但以“欧洲标准”来衡量,质地还相差很大。

她提出来,如果江东厂在此基础上,质量若还可以有所提高,我们现在就可以签订一份合同,与厂家长期合作。

“当然可以提高,我们下一步,完全按你们的要求去保证产品质量。这一点请放心。”冷厂长这句话朱子顺听得似曾相识,让他想起了哈交会的池副总。

为了表明合作诚意,帮助江东厂改进工艺,“苏三”让翻译转告冷厂长,请一位厂里的工程师到场,由“玛利亚”对他们的技术方面提出要求和指导。

“太好了,外国专家请都请不来,你们这是白求恩啊!”冷厂长很激动,忙叫身边的包主任,把技术部几位工程师都叫过来。

“玛利亚”差不多用了半个多小时,给江东厂几位工程师做了短暂培训。结束后,这些技术人员都对冷厂长说:“获益匪浅。”

到了签约环节,“苏三”让朱子顺把合同拿出来,通过翻译对冷厂长说:“首批货你们发到公司来,合格的话就继续执行,不合格你们拉回厂里。OK?”

冷厂长看了一眼首批货的数量,大概觉得对江东厂来讲压力不算太大。大笔一挥,豪爽地说道:“没问题。我对我们厂很有信心。”

随后,“苏三”在合同上也签下了她龙飞凤舞的英文名字。

朱子顺见董事长交待的事情已办妥当了,便起身与冷厂长告辞。冷厂长对翻译说:“请专家多待几天,厂里也有招待所。江东市还有几处景点值得一看。”

“苏三”听后先是表示了感谢,然后调皮地跟翻译说起了来时的窘境,逗得冷厂长哈哈大笑。


  (https://www.bshulou8.cc/xs/292625/3239019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