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郝爱国和他父亲一样,很健谈。
路上不停地给朱子顺介绍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和沧桑;也一再羡慕地说:“现在有些没落了,不如你们沿海城市发展得那么快。”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京还是一流大都市,不然,我们公司业务怎么会首选在这里。”这并不是朱子顺在恭维主人,一路走过,古都,名城的那份雍容依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看得出多年停滞,老旧的市容市貌,很像是一位家道中落的贵妇。
两个人边走边聊,半个多小时后,便走到了一栋现代感十足的商厦大楼前。
“这就是银鹰国际购物中心,全南京最豪华的商场,里面的东西贵死了。”郝爱国指着商厦大门说“我和老婆孩子就进去过一次,看到那些商品的价格,乖乖,赶紧出来了。可不是我们来的地。”
朱子顺没说话,郝爱国对这家银鹰国际购物中心的介绍,倒对他下一步把公司羊绒大衣和这家商场合作有了信心。高档,奢侈正是“佐拉”冬装需要匹配的。
郝爱国将朱子顺带到购物中心楼后一条小巷里。仅仅一墙之隔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几栋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模样相同的简易楼,见缝插针的盖在更老更旧的老房子中间。在“银鹰国际购物中心”衬托下仿佛划成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就这里,顶层六楼。”郝爱国把朱子顺带到一栋六层楼单元门前,指了指楼上“除了爬楼累点儿,好处也蛮多,安全,不受气。”
朱子顺明白郝爱国所说的“不受气”的意思。在绿山,朱子顺家住二楼,楼上住户孩子小,经常蹦蹦跳跳,预制板楼不隔音,住在楼下自然就会常常被这人为的噪音骚扰。
孩子家长自觉还好,若遇到蛮不讲理的,楼上楼下常为这些事引燃“战火”。
上到六楼,郝爱国掏出钥匙打开中间一户的房门,把朱子顺让了进去。
“两室一厨,建筑面积就说不到六十平米吧。”郝爱国介绍道“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卧室蛮合适的。”
这种户型朱子顺不陌生,全国各地在那个年代好像都是一张图纸。稍有不同的是,南京地处南方,不像绿山窗户都是双层的,是为了冬季保暖。这里的窗户都是单层铁窗。
两个房间只有一张裸着床板的双人铁床,再没有任何家具。厨房里立着一个煤气灶,橱柜里也是空空荡荡。
“没有煤气罐吗?”朱子顺首先想到了开火做饭的问题。
“有,这儿的租客退房后,我给搬回我父亲那儿了。你要在这住,我可以再搬回来。”郝爱国解释道“我们有煤气本,用完了到附近煤气站换一下,很方便的。”
“这里可以装电话吗?我们办事处办公必须要装一部座机。”
“交给我好了。你们要是以公家的名义申报,价格可就高了。”郝爱国听朱子顺的口风,问得越来越详细,更加殷勤起来“以我私人户口去办,便宜不少呢。”
朱子顺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只好选择那个没床板的铁床坐了下来,掏出一支烟递给郝爱国,示意他也坐下。
“房租你是怎么定的?”朱子顺给两人的烟都点上火,问道。
郝爱国显然准备很充分,从口袋里掏出原来和租户签订的租房协议。
“您看看,就照着这个协议上的条件来就成。”
和这位房主郝爱国接触时间不长,但朱子顺还是能感觉到,这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他边看协议,边想:如果就此确定了这个办事处住处,他这个外乡人还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得到这个南京人郝爱国指点,帮助。
“我看你这份协议是押一付三。房价我就不跟你讨价还价了……”朱子顺还没说完。郝爱国有些紧张,忙说:“得有押金的,不是说你朱总啊,有些租户不讲究,水电费不交,就一走了之。我租了半天,倒赔了。”
朱子顺乐了,说:“我没说完呢,我们要在这里租住的时间比较长,给你押一付六,怎样?”
“那感情好。还是外资大公司啊!”郝爱国激动地伸出手和朱子顺握了握“您在这儿住,有什么不方便的尽管呼我,我说话便到。”
说完亮出腰间的一个破旧数字传呼机,让朱子顺记下他的传呼号。
“我没什么大意见了,但今天定不下来,我还要打电话到公司和老板汇报一下。”朱子顺其实等的就是郝爱国这句话。
“明白,明白。”
两个人下了楼,来到街上。郝爱国指着小巷的一处平房说:“走了半天,看了房连口水都没喝上,我请朱总这里喝杯茶吧?”
“敢情好,我也确实口渴了,南京还是这么热,出了一身汗。”朱子顺拍了拍郝爱国,说“别叫我什么朱总,您比我年长,叫我朱子好了。”
“不合适,不合适。那就叫您朱部长吧。”
小巷里的这家茶馆,看起来主要就是为街坊四邻老顾客服务的。几张小桌子,几个小板凳很简单。沏一壶茶五毛钱,可以从早坐到晚。
郝爱国抢着买了单,不好意思的对朱子顺说:“茶叶不是太好,朱部长您就解解渴吧。”
两个人边喝着着茶,边聊了起来。朱子顺问郝爱国:“听您父亲说,您现在在外面打零工,都做些什么?”
“我是机械厂的水暖工,厂子黄了,只有这么个手艺,每天去火车站桥洞下面摆张纸,有小包工头给人家装修的,家里下水道堵了的,找到我头上,商量个价钱就跟人家走。收入可没个准谱。”
郝爱国给朱子顺茶碗里续上茶,接着说:“这几年事儿都赶一块了,两口子都下了岗,女儿打小就是先天性心脏病,看病吃药,营养处处得花钱。要是没老爷子帮助,更难了。”
朱子顺虽然还没有当上父亲,但看着这个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的汉子,还是心有触动。他不禁想起了母亲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可以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如果有能力多与人雪中送炭。”
“郝哥,”朱子顺改了称呼“房子我定了,另外办事处成立以后,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您要愿意来做,我也欢迎。”
“好啊!”郝爱国双手端起茶碗,对朱子顺说“以茶代酒敬您朱部长,谢谢了。”
有人说言多必失,朱子顺却觉得未必。
有时候多一句话,没准儿就能成事。就像今天他和郝爱国父亲在小店里,多聊了两句,既解决了他办事处这件大事,也结缘了他儿子,房东郝爱国。
(https://www.bshulou8.cc/xs/292625/3239017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