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老朱胜利归朝,问罪与震撼!
老朱心中便颇不是滋味。咱这个做爷爷的,怎的桩桩件件,似乎怎么也赢不过那个孙儿?
然而,这股郁结之气,也只在他胸中盘桓了片刻,便被他强行甩到了脑后。
罢了!社稷为重,国事为先。先将这欧罗巴全境征服,方是眼下第一要务!
大明的西征主力,在接到老朱的谕令后,便不再迟疑,全速进军。
很快,大军的先锋便抵达了欧罗巴诸国的边境。
这一路行来,那些原钦察汗国分崩离析后新近建立的邦国,皆表现出了极大的恭顺。
他们严格恪守着与大明签订的条约,不但全程开放了过境通道,甚至主动献上了相应的后勤补给,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棣与朱高炽父子,更是早已在此间的关键节点,购置了多处大片庄园。
此刻,这些庄园已化作隐秘的军需库,囤积了山一般的粮草与各类物资。
大明远征军,几乎是兵不血刃,便在这父子二人的接应下,顺利入驻了欧罗巴的核心地带。
有了这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铁血雄师作为坚实后盾,朱棣父子的腰杆,一下子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硬。
他们立刻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略。
其一,便是动用手中掌控的庞大舆论机器。
朱家旗下的各大报纸,在欧罗巴全境进一步加大了宣传攻势,不遗余力地鼓吹与大明结盟所能带来的巨大红利。
同时亦毫不掩饰地阐述与这个东方帝国为敌的毁灭性后果。
让各国民众从心底里,开始接受这一“新秩序”。
其二,便是对各国的一些重要王公贵族,贿以重金。
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
欧罗巴诸国中,见钱眼开的权贵大臣,着实不在少数。
往日里,他们见朱棣势单力孤,便总是欲壑难填,试图敲骨吸髓。
如今形势逆转,大军压境,他们自然不敢再行敲诈之事。
可朱棣父子反而一改常态,“大方”地送去重礼。
让他们去游说各自的君主与统治阶层中有影响力的人物,促使其国家或城邦,早日与大明签订同盟友好条约,并许诺事成之后,必有更丰厚的酬谢。
几乎在同一时刻,一支大明海军舰队,亦乘风破浪而来,从海上抵达了欧罗巴。
这是一支由三千精锐水师组成的庞大舰队。
人数虽仅是此前那支私人探险船队的六倍。
但其装备的舰船火炮,皆是帝国海军的现役精良武备,弹药储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论及真实战力,这三千水师,足足是前者的几十倍。
更为关键的是,这支舰队的到来,完美弥补了老朱所率陆路西征军最大的短板,即弹药补给。
毕竟,海上巨舰的运载能力,远非陆地运输可比。
其一次携带的弹药量,便是陆运的十倍都不止。
西征军人数虽有数万,但从大明本土运送军火,补给线长达三、四万里,车马运输,殊为不易,弹药数量自然捉襟见肘。
如今,海陆两军胜利会师,后勤的桎梏一朝尽去,形势立时变得截然不同。
朱棣父子趁热打铁,利用他们在此间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广发请柬,以大明西征军的名义,邀请欧罗巴各国的君主、实权贵族及枢密大臣,前来观摩一场“大明皇家陆海军联合实弹演习”。
演习当日,海陆炮火齐鸣,声震百里,撼天动地。
当那些欧罗巴君主和大臣亲眼目睹,远在天边的山丘在密集的弹雨中被生生“啃”掉一层,坚固的棱堡在巨炮的轰击下化为齑粉时,他们终于具体地理解了何为“天威”。
所有人的脸上都再无半分血色,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与这等神魔般的军队为敌,无异于自取灭亡!
演习的硝烟尚未散尽,各国使团便已争先恐后地涌向大明营地。
很快,一份份早已拟好的《同盟友好条约》,便雪片般地被送到了朱棣与老朱的案头。
条约内容大同小异,核心条款皆是:奉大明宝钞为本国法定货币,自此向大明称臣纳贡;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包括银行、报业、工厂、农场及一切矿产,允许大明商人自由投资经营;双方关税,降至为零。
作为回报,大明亦承诺提供一揽子“援助”:协助其勘探开发国内资源,为其修建铁路(但铁路运营权须永久租借给大明),提供巨额的低息宝钞贷款,乃至全套的教育课本以“帮助”其发展教育,并由大明军队提供“驻军保护”。
此外,还将派遣军事顾问,帮助他们训练新式军队。
条约既成,自是“皆大欢喜”。
大明随即向欧巴罗诸国宣告,条约的签约国已处于大明帝国的神圣庇护之下,任何对其的侵略行为,皆等同于向大明宣战。
与此同时,承诺的巨额贷款也迅速到位,大明宝钞如潮水般涌入,以“帮助”其发展经济。
这种“庇护”所带来的空前安全感,以及那实打实的利益,立时让那些仍在观望的其他欧罗巴诸国眼红不已。
他们彻底心动了。
一场“签约潮”席卷了欧罗巴,各国唯恐落于人后,争先恐后地派使者前来,请求与大明缔结同盟条约。
不过一两年光景,欧罗巴大陆上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尽数成了大明的“同盟国”。
大明西征军亦化整为零,分成数十支精悍部队,名正言顺地分别驻扎进了各国的心脏地带。
至此,朱棣才算真正坐稳了他“欧罗巴亲王”的宝座,成为了凌驾于此间所有君主与执政官之上、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老朱也乐得清闲,趁势在欧罗巴诸国游历了一番,好好领略了这异域风情。
只是他心中,终究存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遗憾。
咱明明是亲率大军西征,是来开疆拓土、再显“大明军神”威仪的,可结果呢?
竟然连一场像样的硬仗都没打上!
就这么一路行军,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势如破竹。
近百个国家,稀里糊涂地就被“平定”了。
实在是……太容易了些。
当真是砍瓜切菜,全无半点挑战。
就在这一两年间,自大明本土横跨大陆的电报线缆,也终于铺设到了欧罗巴。
朱允熥随即通电天下诸国,昭告四海,将于金陵召开首届“万国大会”,共商天下未来之格局。
谕令所至,各国君主或亲王,或遣重臣以为代表,纷纷启程,渡海东行,赶赴大明。
老朱的西征已经“功成”,也随即踏上了漫漫归途。
此时的老朱,正在大不列颠王国的朗蒂尼亚姆游历。
归程本可乘海船,更为便捷。
但海上风高浪急,天威难测,终究暗藏凶险。
为策万全,朱允熥早已发来电讯,再三叮嘱,务请无上皇循陆路回朝。
因此,老朱在渡过海峡之后,便舍弃了海船,沿着当年出征时所经的古道,向着大明方向,踏上归程。
从此地到金陵,直线距离便已高达两三万里。
路途蜿蜒,实际要跋涉的行程,高达近五万里!
车两再急,亦难免劳顿。
老朱年岁已大,只能一路走走停停,如此耗了整整近两年的光阴,方才再一次,望见了嘉峪关那雄伟的轮廓。
遥想当初踏上征途,到如今倦鸟归林,竟已是七度寒暑。
当老朱的马车缓缓驶入关城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关城之内,街道洁净,到处皆是楼房。
更令他震撼的,是往来穿梭的百姓。
目之所及,竟无一人衣衫褴褛,个个身着簇新的衣衫,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这幅“盛景”,非但未让老朱龙颜大悦,反而令他勃然大怒。
他指着前来跪迎的嘉峪关县令,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你好大的狗胆!”
“当年隋炀帝为炫耀国力于外邦,驱赶城中贫民,以丝绸裹树,粉饰太平!炫耀富足!”
“你一个区区七品县令,竟也敢效仿那亡国之君,强令百姓粉墨登场,个个绫罗加身?”
“此等靡费,耗了多少民脂民膏?”
“你,罪该万死!”
那嘉峪关县令被骂得浑身一颤,连忙重重叩首,大声喊冤:“无上皇明鉴,微臣冤枉啊!”
他急声道:“您西征七载未归,不知中原之变,更不晓大明如今的盛景。”
“您眼前所见的,绝非粉饰,实乃我大明百姓的寻常衣着罢了!”
“承陛下洪福,如今我大明子民,衣橱中少则数件,多则十数件新衣,已是常态。”
“那些爱美的女子,其柜中的衣衫裙裳,怕是堆积如山,数不胜数。”
老朱听得是目瞪口呆,布满风霜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旋即,他的怒火再度燃起:“荒唐!区区寻常民间女子,怎敢如此穷奢极欲?!”
他厉声质问:“天下之大,难道便没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民了?”
“衣物,御寒蔽体足矣!”
“想咱当年,若非祭祀大典,身上的常服,都是打了补丁的!”
那嘉峪关县令闻言,当真是哭笑不得。
他壮着胆子,再次叩首回道:“无上皇……时代,真的不同了。”
“实不相瞒,咱们嘉峪关地处边陲,已算是大明最偏远贫瘠的州县之一了。”
“您老人家若是驾临金陵,京师百姓的光鲜程度,怕是此地的十倍、百倍都不止啊!”
“至于您老忧心的饥寒之民,这……”
“如今的大明,早已没了穿不暖衣、挨冻受饿的赤贫之民了!”
老朱心中依旧将信将疑。
他当即下令,龙驾不必在县衙停留,径直穿城而过,更要深入那些寻常百姓聚居的巷陌。
他一路掀开车帘,苍老但依旧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街道两侧。
试图寻找到他所熟悉的、那印刻在骨子里的贫穷痕迹。
可一路行来,所见景象竟如出一辙。
他竟然真的,再也寻不到一个衣衫褴褛、面带菜色之人!
要知道,在以前,那才是大明百姓的常态!
莫说升斗小民,便是一些家境殷实的地主之家,也绝不敢如此“奢靡”。
家中的几件好衣裳,是专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才敢上身的“体面”。
平日里都得小心翼翼地压在箱底,不会随意拿出来穿上。
一件衣传三代,补丁摞补丁,那才是他所熟悉的“百姓日常”!
哪怕是朱允熥变革后,百姓能吃饱饭了,可衣物,还是很稀缺。
可眼下,并非年节,亦没有什么喜庆之事,满城的百姓,竟人人身着无一处补丁的“新衣”,神态怡然,往来不息……
这,这当真是咱一手打下的那个大明江山吗?
这还是咱熟悉的大明吗?
正当他心神激荡、百感交集之际,一声穿云裂石般的尖锐长啸,猛然划破了嘉峪关的天空!
紧接着,便是“哐当、哐当”的沉重巨响,节奏分明,伴随着冲天而起的滚滚黑烟,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颤抖。
老朱循声望去,只见一条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钢铁巨龙”,正喷吐着浓烟,从远方的地平线疾驰而来!
老朱瞳孔骤然收缩,脱口而出:“那又是何物?!”
嘉峪关县令早已见怪不怪,恭谨回道:“启禀无上皇,此物名为‘火车’,乃是陛下以科学之法,所造出的神物。”
他见无上皇面露不解,连忙解释道:“七载之前,无上皇您老人家出征之时,此物尚在科学院里试制,帝国的第一条铁路亦在勘探筹建,并未通车,故而,您未曾得见。”
“而今,我大明的钢铁轨道,已铺设了数万里之遥!”县令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拔高,“自此地登车,便可一路风驰电掣,数日之内,即可直抵京师金陵!”
“眼下,朝廷更在修筑通往西域的干线。”
“陛下的雄图,是要将这铁轨,一路铺到欧罗巴!”
“届时,既可为我西征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亦可将我大明的工业制品行销万国,再将万国之资源运回中土!”
县令指向那缓缓停靠的“钢铁巨龙”,继续道:“此物行驶平稳无比,远非马车劳顿可比。”
“陛下知道无上皇即将归来,特命在此地,备下了一列‘专车’,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
(https://www.bshulou8.cc/xs/2552213/4363962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