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对外贸易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对外贸易


“也怪臣家教不好,儿子不成器。”

陈循接着说:“可是,陛下您有没有想过,女儿越优秀,就越没人敢娶?”

这话不是指那些只想吃软饭的人,比如招赘这种。

越优秀的女子,眼光越高,陈循心里清楚,但正因为这样,能看得上的男人往往掌握着更多的选择权,比如眼前的这位。

听到这话,朱祁钰皱起眉头,目光在陈凝香身上来回打量,又时不时看向陈循。

真是自己害了他们,现在陈循要让他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面对朱祁钰的目光,陈凝香脸红得发烫,手指紧紧交握,指节都快发白了。

“好配偶难找,陈卿,你应该尊重陈姑娘的想法。”

朱祁钰说完,便迈步离开,留下陈循和陈凝香站在原地犹豫不决,等皇帝走远后,才赶紧追上去。

京城会馆开业时,朱祁钰没有露面,但户部尚书却罕见地亲自到场祝贺。

一时间,本地商户纷纷登门拜访,听说朝廷对商会的态度后,大商家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与此同时,朝廷宣布成立贸易部,由户部负责,主管全国商业事务,由陈循兼任,官阶升至二品。

新部门成立后,陈循立刻向皇帝请示,从武备学校里挑选算学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到部门基层任职。

武备学堂和景泰学堂不一样,就像当初朱祁钰对耿氏的承诺那样,徐永宁这种武将的后代也开始到学校读书了。

不过大部分还是军人子弟,尤其是神武卫的后代最多。

陈循挑选的学生都是年满十五、成绩优秀的人,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身份是吏,不是官。

潮州商会比起晋商和徽商来说,显得没那么起眼。

在北京人看来,潮州不过是南方蛮子的地盘。

所以当会馆开张时,冷冷清清,门口连个鸟都不见。

翁可并不在意,反而在其他会馆开业时,他都会送一份贺礼。

潮商后来才慢慢崛起,靠着南洋的优势,从唐朝开始,潮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晋商卖茶叶,徽商卖盐,而潮人则最擅长做生意。他们出身贫苦,一个人下南洋,除了枕头和毯子什么都没有;一旦赚到钱,看准机会就全部投进去,失败了也能重新站起来;成功了就能翻倍赚钱,在生意上也更灵活。

因此,与其他主要在大明境内活动的商帮不同,潮商很早就走出了国门。

但因为朝廷的海禁政策,很多潮商搬到了海外,偷偷摸摸地和大明做生意。

正因如此,很多潮人成了海盗,他们在南洋的小国也有不小的武装力量。

但翁可明白,不管潮商的武装有多强,在现在的朝廷面前,还是微不足道。更何况,听说皇帝已经派人去了福建,相比其他皇帝的朝廷,现任户部尚书对商业的理解让翁可感到意外。

最主要的是,翁可收到了天津的消息,大明又开始使用福船了,船上装的火炮威力惊人,三四里外的城墙都能轰成灰烬。

如果朝廷还继续禁海,翁可或许会害怕,但现在不一样了,大明眼看就要开放海禁,朝廷军力越强,他们这些海商的安全就越有保障。

市场开放了,海盗就变成了商人;市场封闭了,商人就变成了海盗。

坐在会馆里的翁可,让人不断记录潮闽地区的商户,这些都是要上报户部档案的。

一旦被登记在案,就变成了正规商人,不能再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了。

大堂里坐着四五个人,都是潮闽的商人,以翁可为首,有人问道:“翁会长,有不少商户不愿意入档,怕以后麻烦。”

听了这话,翁可冷笑一声:“贪图小利忘了大义,这种人就算有钱,也守不住。”

翁可自己也很清楚这些人的心思,禁海对他们确实有利,毕竟掌握走私路线,就掌握了定价权,现在朝廷要把这个收回去,自然不情愿。

这不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这样。

“翁会长,这会不会影响我们?”

毕竟不像晋商和徽商,潮商在朝廷里没有熟人,进京办事,总会有些胆怯。

“不会的。”

翁可坚定地说:“现在圣上的胸怀很宽广。”

可以想象一下,将来大明的舰队所向无敌,那时候咱们这些商人就不用偷偷摸摸地做生意了,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买卖,还能有身份上的荣耀,南洋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谁还敢不低头?

现在只顾着眼前那点小利益,真是太短视了。

“对,对。”

大家看到翁可态度坚决,便纷纷附和。

“对了,翁会长,朝廷说的白糖配方,什么时候能公布出来?”

有人提起了前几天户部尚书说过的事情。

“尚书大人是这么说的,但不一定真的会公布。”

翁可摸着自己的山羊胡,目光扫过众人,随后摇头说:“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互惠,朝廷现在给了我们方便,如果现在就想着要白糖配方,不如想想我们到底交了多少税?”

他拿起桌上的茶碗,能被推举为帮主,自然眼界比别人高,喝了一口茶水,把茶梗吐回碗里,继续说道:“赚钱之前得先投资,你我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朝廷投了我们,但我们还没拿出成果来。”

在问朝廷能为我们做什么之前,也该想想自己能为朝廷做些什么。

这个道理很简单,翁可知道,其他人也知道,只是有些人贪图眼前的小便宜,觉得白占便宜很爽,一直白占一直爽。

那人摸了摸鼻子,笑着说:“我也明白这个理,就是随便问问。”

翁可没戳破对方的心思,现在大势所趋,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对队伍。

“尚书大人提出的股份制,对我们扩张非常有利,以前这可是晋商的独门秘籍。”

说着,翁可嘴角微微上扬,不过晋商也不吃亏,朝廷亲自出手改良东伙制,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只是相对而言,晋商的利润少了一些。

“会长说得对,我知道后,过段时间要是回饶平,就想拉上族人一起出来,用这个股东制,而且南洋那边也得改一改。”

对潮商来说,股东制简直是雪中送炭,如果运作得好,丝毫不比白糖配方差。

“只是,如果只开放渤海的话,海运还是走南澳岛吗?”

潮州府的南澳岛是东南沿海贸易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朝廷为了防止当地一家独大,便让福建和广东共同管理,从岛中间的山坳划界,一边叫云澳,另一边叫深澳。

这种临时起意的做法,让南澳岛变成了多方管辖、却又没人真正负责的地方。

“嗯,当然还是走南澳,不过要走市舶,私人船只最好别走,我估计一旦渤海开海,各地的市舶系统肯定会重新整顿。”

翁可在京城没有背景,但在本地也算是个  人物。

朝廷既然要开放海禁,肯定会对旧有的市舶系统进行整顿,取缔私下的市场交易,这势必会牵扯出不少问题,恐怕又要不少人因此丧命。

以前,翁可并不相信朝廷有这个胆量,但自从天津的福船出海之后,他觉得朝廷总算有了底气。再加上户部尚书释放出来的善意,那些人如果还死不悔改,那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这就是所谓的“先礼后兵”。

“海运、漕运、陆运,如果渤海能打通,选择就多了,这事得慢慢来。”

听完了翁可的话,旁边一个人点头附和,小声说道。

走私和走正道是两回事,走私的路子少,但走正道,选择就多了。

听到这话,众人都来了精神,开始认真算计,哪种方式既合法又能赚大钱。如果说潮商靠的是出海做生意,那晋商就是靠内地的对外贸易。

道理差不多,各有各的优势,大家正在琢磨以后该走哪条路。

京城到处都是机会,因为一场交流会,一下子热闹起来。

同时,兑换银币的商人也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

“这就是扩大内需。”

在文华殿里,陈循说起商会的事情,朱祁钰接着解释:“所谓开源节流,开源比节流更重要。以前总是节流,一刀切,这块蛋糕不是烂了,就是被别人抢走了,朝廷什么也得不到。”

圣人说的,大臣们心里明白,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当然,开源也不是随便开,该管的还是要管。”

“国家危急,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国家安定,百姓才能无忧无虑。乱世则国危,盛世则国安。”

“税赋的事可以慢点办,但也不能太慢,否则他们会养成习惯,一点点小利,他们拿了也就拿了。”

朱祁钰淡淡地说道。

其实,这是在为取消盐引做铺垫。

现在盐引发得太多了,不然晋商和徽商也不会这么强。朱祁钰没有用强硬手段,而是像以前一样,用新政策慢慢蚕食。

等他们觉得水烫想跳出来时,上面早就盖上了新的锅盖。

“现在登记在册的有三百多人,其中晋商和徽商占大多数。”

陈循站出来说道:“真正算得上豪商的,没有几十万都不算有钱,各位,大明还是很有钱的。”

这个数字让其他人感到惊讶。这么多豪商存在,那么背后的权贵又有多富有?

想想孔家就知道了,抄了孔家,不仅充实了内库,还补了国库和军饷。

抄家虽然痛快,但不是长久之计。王直知道这个数据后,也开始重视起这些商人这个阶层了。

在高压下都能这么厉害,要是放开手脚,王直都有点不敢想象了。

“于卿,关于经济控制的事,你可以派人去跟晋商谈谈。王振案里,有数万弓箭被走私出去,被斩首的人中有很多晋商,这其中的门道,他们比你更清楚。”


  (https://www.bshulou8.cc/xs/2551815/1111010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