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一千零三十章可取之处

第一千零三十章可取之处


黄镐所在的无名寨有不少成功经验,所以薛瑄特意前去查看。

木头搭的房子虽然简陋,但能挡风遮雨,路虽然泥泞,但走着还算稳当。

知道巡抚要来,黄镐提前在离寨子几里地的地方迎接,这是对朝廷的尊重。

因为他也想往上爬。

薛瑄见到黄镐,这个人身上没什么书生气,如果不是穿着旧官服,薛瑄还以为是个普通老百姓。

“下官参见巡抚大人。”

黄镐双手作揖,深深鞠了一躬,动作非常得体。

站在黄镐旁边的香卡低着头,偷偷打量着薛瑄,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大官。

“不用多礼。”

薛瑄加快脚步走过去,伸手扶住黄镐的双臂,笑着说道。

黄镐才三十岁,不管是守卫平越卫还是现在这个无名寨,都办得井井有条,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薛瑄也想表现出对有能力的人的尊重。

寒暄过后,薛瑄才看向香卡,问:“这是谁?”

“香卡,我这边事情太多,实在分不开身,香卡姑娘有本事,寨子里的伤员都是她带着姐妹们照顾的。”

黄镐有意抬高香卡的身份,他担心朝廷里的官员会看不起一个女子,所以先打个预防针。

不过看薛瑄的样子,似乎不仅不介意,反而还有点欣赏。

“女子可不比男子差,好,好啊。”

薛瑄点头称赞,接着说:“快进寨子,然后跟老夫说说你是怎么管理的,现在湖广各地都在等着听你的经验呢。”

这话让黄镐有点承受不住。

“巡抚大人别这么说,下官压力太大了。”

黄镐摇摇头,侧身让出位置,指着路引导薛瑄。

“压力大才好,你不在京城,不知道现在朝廷的变化,好好干,以后会有你的位置。”

经过黄镐身边时,薛瑄拍拍他的肩膀,鼓励地说。

黄镐立刻弯腰行礼:“巡抚大人看得起,下官一定记住。”

提拔和恩情在官场中非常重要,黄镐觉得这是薛瑄在暗示自己。

薛瑄听了这话,愣了一下,随后摇摇头,没再多说什么。

反正等黄镐有机会进京面见皇上时,他就明白了。

雨后的寨子里,空气里飘着树叶的香味,还混着泥土的味道。

寨子里的人有的在盖房子,有的扛着锄头去种地,外面还有女人踩着木棍,用传统的方法织布。

这里的一切都很简单,但很新鲜。

薛瑄看到的是那些土司统治下的寨子看不到的景象。

人们为自己干活,为自己收获。

一路上,薛瑄边走边问,从黄镐亲自下地干活,问到他是怎么和寨民沟通的。

当他知道黄镐特意学了苗语后,薛瑄感到非常惊讶。

“怎么没看到小孩和老人?”

走了很久,几个人来到黄镐的住处兼办公室,进去后,薛瑄才问。

“回巡抚大人,来这里的大多是战俘和孤儿,湖广连年打仗,年纪小的和年老的,很难活下来。”

黄镐语气平静,这种事他见得太多了,已经有些麻木了。

像香卡她娘这样的人,是因为有她哥哥这样的壮丁,才能活下来,他们是幸运的,但也只是少数。

“国家兴盛,百姓苦;国家  ,百姓也苦。”

薛瑄不由自主地念了出来,但马上又改口说:“皇上已经免了湖广的赋税和劳役,以后也不会强抓壮丁,招募士兵也会给优待,应该不会再那么苦了。”

黄镐对这些细节并不清楚,但他知道现在招兵不像以前那样抓壮丁了。

“但愿如此吧。”

说完,黄镐请薛瑄坐到主位上,其实也就是一个位置罢了。

大家围着火堆坐下,火堆上挂着一个钩子,可以吊水壶烧水,也可以挂铁锅做饭,很方便。

薛瑄也不嫌弃,因为这里的人都是这样过的,他也只能入乡随俗。

“说吧,你为什么亲自下地?为什么会想到自己建苗寨?”

刚一坐下,薛瑄就直接问了出来。

“回巡抚大人,其实也是经验之谈。在守平越卫的时候,我跟百姓一起挖草根、煮弩甲当饭吃,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没有背叛之心,平越才能撑到援军到来。如果当时我不和他们一起吃苦,恐怕平越早就丢了。”

黄镐手里拿着一根烧火棍,不时翻动炭火,接着说:“读了圣贤书,却分不清五谷,手脚又懒,跟百姓讲大道理也没用,他们连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很多苗人还听不懂官话……”

火星不断飞起,撞在水壶底部,再也没能飞上去,而下面的热气却一直往上推。

薛瑄听了很久,黄镐不只是在平越有感触,看到王骥的部队时,那些神武卫身先士卒的样子,让他印象很深。

休息的时候,神武卫的表现给了他一些启发。

这才让他明白,读书明理是一回事,教化百姓是另一回事,只有走到百姓中间,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苗民再怎么闹腾,终究还是大明的百姓,圣人没有放弃他们,自己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黄御史有这番感悟,应该写信上报朝廷,推广一下。”

薛瑄感叹道,但黄镐摇摇头,笑着问:“巡抚大人见过神武卫吗?”

“见过,但没怎么接触过。”

薛瑄直接回答。

听到这话,黄镐拿起水壶,给薛瑄倒了杯热水,茶叶在滚水里翻滚。

“下官敢肯定,皇上是知道的,而且因此对读书人不太满意。”

黄镐语气坚定地说:“那些被发配到这边的人,我也听说了,治理地方的本事,可能还不如神武卫的士兵。”

自己就是因为神武卫才想通了一些事,皇上怎么会不知道呢?

了解了被发配到湖广的是些什么人后,黄镐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皇上要派流官来?”

薛瑄听了黄镐的话,微微一笑:“读书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他端起竹杯,喝了一口茶,茶汤带着淡淡的竹香。

“苗族的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看到黄镐认真听,薛瑄也不绕弯子,直接说道:“归根结底,还是那些世袭土司的问题。以前朝廷给他们太多权力,想着用他们来管理当地,就能控制住局势。”

“权力这东西容易让人迷失,这些土司本来就是当地的土豪,早就习惯了压榨百姓,就算有合法身份,也没多大用处。”

黄镐听后,见薛瑄停顿了一下,便开口说道:

“正统二年,听说土知府高伦的妻子刘氏和弟弟高昌一起,勾结罗罗、麽些人到处作恶;事情暴露后,他们拒绝被抓,六年后才被定罪处死,从此鹤庆开始改设流官。”

薛瑄低声说道,改土归流早就有先例,只是因为地方偏僻,朝廷觉得影响不大,所以没太在意。

“苗族的  频繁,像高伦兄弟这样为非作歹的人,到处都是。如果不是太过分,朝廷也不会插手,流官来了之后,压力也不小。你在这边待过一阵子,应该明白其中的难处。”

说完,薛瑄看向黄镐,只见他点头表示认同。

排外是人之常情,没有基础,凭什么突然就被你管?

百姓容易盲从,被一个土司欺负,也能被另一个土司压榨,根本不在乎这种行为在朝廷眼里就是顽固不化,流官又不懂当地风俗。

“读书人不懂当地风俗,心里带偏见,这也是事实。”

黄镐问道:“那为什么还有可取之处呢?”

“因为这次,读书人走不了了。”

薛瑄笑着毫不掩饰地说:“以前的流官大多懒政,任期满了就回中原,但现在来的,都走不了,没有圣旨私自逃跑,那就是死罪。”

“再说,人心所向。”

这次苗族对当地百姓伤害很深,虽然他们对以前的朝廷已经无法忍受,但官军也没干过什么好事。

各地军阀横行霸道,百姓怨声不断。

“顺应民心,既然读书人走不了,那就只能想办法改变这里。”

薛瑄语气很平静,以前朝廷的政策是让土官管理土民,现在不一样了,儒生就能发挥作用了。

“我来之前,各地已经建起了学堂,儒生别的本事可能没有,但教人识字读书,这是他们的强项。”

“原来是这样。”

黄镐恍然大悟:“皇上不是让儒生来治理这个地方,只是让他们在这里生活。”

有力量的人会改变周围的环境,面对土著,儒生受不了他们的落后生活方式,自然会主动去改变。

“朝廷不怕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反叛吗?”

黄镐想了一下,有些疑惑地问。

“黄御史,这可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薛瑄笑着说:“如果朝廷软弱,自然会担心,甚至可能引发各地叛乱。但你可曾听说山东  ?福建  ?没有吧?”

“所以,我才觉得奇怪。”

黄镐叹了口气,觉得自己见识还是不够。

“因为他们害怕。你想想,为什么暴元  后还有读书人维护它?还不是因为看到暴元的强大。只要朝廷还强大,生活在朝廷庇护下的人,怎么敢说话?除非北方的元朝残余再次南下,否则他们只能乖乖躲起来。”

薛瑄说这话时语气自信,毕竟他是大儒,了解那些人的性格。

人都会崇拜强者,现在的强者是朝廷,已经八十多年了,北方的残余势力不可能再南下了。而朝廷现在又开始北伐,多年来一直希望北方归顺,人心终究会变。

政治上的较量,其实也是心理上的较量。圣人的眼光太高深了,就算是薛瑄,也弄不明白他到底有什么底气。

“那本地的土司呢?”

听了薛瑄的话,黄镐明白了为什么读书人没动,但土司不同,他们野蛮,不听教化,做事常常不加思考。


  (https://www.bshulou8.cc/xs/2551815/1111010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