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我是乡镇公务员 > 番外 代冲古镇

番外 代冲古镇


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代冲古镇,据相关资料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最初,这里只是一个名为  “代家庄”  的村落,名字直白地昭示着它的起源  ——  一群代姓人在此聚集,繁衍生息,筑起了属于他们的家园。

只是,关于代姓的由来,如今已如被岁月尘封的秘宝,难以考证其真实性。

有人猜测,或许是当年为躲避战乱的人们,带着一身疲惫与惶恐,隐姓埋名来到这片土地,希望能在这方天地中寻得一处安宁。

无论真相如何,代家庄已然成型,代氏族群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启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代家庄的规模逐渐扩大,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平静而安稳。

但安稳之下,总有潜藏的危机。

为了保障村庄的安全,村民们不断加固庄子外围的寨墙,修缮城门,将家园守护得愈发坚固。

然而,岁月的流转从不会一帆风顺。

建国初期,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水灾侵袭了代家庄。

洪水如凶猛的巨兽,吞噬着村庄的角落。

幸运的是,房屋的损失并不算特别惨重,但住在低洼处的几户村民,却不幸被无情的洪水卷走,消失在茫茫水涛中。

这场灾难在代家庄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为了铭记这份伤痛,提醒后人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代家庄决定将名字改为  “代冲”。

族群的壮大,往往伴随着内部矛盾的滋生。

代冲的代氏家族也不例外。

多少代人以来,家族内部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摩擦与纷争,但张华奶奶与父亲的遭遇,却是代冲人记忆中从未有过的第一次。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与权力的争夺脱不开干系。

这一切的导火索,源于张华的亲大伯代明远和当时代家几位所谓的话事人之间的争权夺势。

代明远作为长房长子,自出生起便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再加上张华的亲爷爷从小对他过分娇惯,使得他养成了自私霸道的性格,眼中容不得半点不顺从。

而当时,代家的三叔、四叔、五叔、六叔等几位偏房长辈,也各有各的小心思。

在庞大的代氏族群里,长房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掌管全族事务。

这一权力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长房之所以能稳居此位,不仅仅是因为家族成员的能力与智慧,更在于他们对族群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房家族始终以族群利益为重,无私奉献,为族群的发展与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传承,不只是权力的交接,更是责任的传递。

每一代的长房都肩负着带领族群走向辉煌的重任。

他们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家族情怀,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全族的信任与期望,将族群的事业发扬光大。

可到了张华爷爷这一辈,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晚年的他,渐渐发觉自己娇惯长大的长子代明远,并非担任代家族长的最佳人选。

一次酒后,他无意间透露,打算将家族事务交给二儿子代明昶(乳名代权)。

说这话时,在场的恰好有上述几位偏房兄弟。

对于张华爷爷这位长房族长大哥做出的决定,几个偏房弟弟明面上不敢有丝毫反对。

但当这位族长大哥病危离世后,他们便露出了真面目,开始暗中鼓动没什么脑子的代明远闹事。

当时的代明远虽然已经结婚成家,却依旧是个不通世理的混球。

被几位偏房叔叔一番怂恿,他竟做出了丧尽天良的事  ——  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和同父同母、年仅八岁的弟弟赶出了家门。

有代明远的骄纵不可一世在前,又有几位老人在背后明里暗里地支持,族内的百姓即便心中万般不愿,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族长的遗孀带着幼子被逐出代冲村。

最后,为了活命,这对可怜的娘俩不得不离开这片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嫁到他处,开始了新的生活。

代冲古镇的这段过往,也成了家族历史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诉说着权力与人性的复杂纠葛。

其实,在这场家族权力的旋涡中,最可恨也最可怜的莫过于代明远。

他被权力的欲望冲昏了头脑,甘愿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刃,亲手将血脉亲情斩断,背负起千古骂名,将母亲和弟弟无情地赶出家门。

可他机关算尽,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并没有如愿坐上族长的位置。

那象征着家族最高权力的族长之位,最终被偏房的三叔收入囊中。

族内的大小事务,也落入了三叔、五叔、六叔三人手中,他们形成了新的权力核心,牢牢掌控着代冲的命运走向。

而二叔去世较早,在这场权力的纷争中并未留下太多痕迹,在此不谈。

四叔的结局则充满了讽刺与悲凉。

他当初参与其中,本也怀着自己的盘算,可当看到做了这等下作之事后,最终却是三哥夺走了族长之位,自己什么也没捞着,心中顿时憋闷无比。

他或许是良心发现,觉得无颜面对长房,更无法承受族内众人那或鄙夷或失望的目光,内心的谴责如影随形,日夜啃噬着他。

没过几年,这位在权力游戏中迷失又醒悟的四叔,便在无尽的悔恨与煎熬中撒手人寰。

七叔是几兄弟中年纪最小的。

或许也是他年龄最小的缘故吧,他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却选择了明哲保身。

当看到木已成舟,权力格局已然定型,自己根本无力改变现状时,他便像鸵鸟一样,将头深深埋进沙子里,摆出一副作壁上观的姿态。

对家族的纷争不闻不问,只求明哲保身,过自己的小日子。

代明远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看着三叔等人在祠堂里发号施令,接受族人的朝拜,才幡然醒悟自己不过是他人登顶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他亲手摧毁了自己的亲情,背负了满身骂名,最终却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只能在无尽的悔恨和孤独中,咀嚼着自己种下的苦果。

或许是出于对代明远的愧疚,又或许是为了稳固自身的权力,三位偏房叔叔在掌控代冲局势后,开始慢慢补偿他。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一步步将代明远扶上了村支书的位置。

有了这个身份,代明远在代冲总算是有了一席之地,虽然无法与族长的权力相比,但也足以让他在村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就这样,代冲古镇在新的权力平衡下,一切似乎都归于了平静。

家族内部的纷争暂时平息,村民们又开始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只是那份深藏在代氏族人心中的裂痕,始终未曾真正愈合。

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张华的崛起,代冲古镇再次被卷入新的波澜之中。

张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工作,并且被分配回了双河乡。

这个消息传到代家,整个家族都为之震动。

要知道,在代冲,能考公进入体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奈何张华当时还只是一名小公务员,手中没有实权,大家的震动也仅仅是震动一下罢了,并未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可是,张华的大伯代明远却截然不同,他心中既有不甘,又有深深的畏惧。

他害怕有那么一天,张华万一得了势,必然会翻出当年的旧账,向他讨要说法,让他为当年赶逐奶奶和父亲的行为付出代价。

于是,代明远开始暗中行动。

他找到了自己的老同学,时任双河乡党委书记的张书记,想借助同学的权力压制张华,摁着他不让他有出头之日。

张书记念及老同学情谊,对张华确实多有掣肘,这让张华在工作初期举步维艰。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代英的拳脚看似打伤了张华,给了他身体上的痛苦,却在无意间成就了他。

这或许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肯定还为你打开一扇窗”,自古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啊!

张华后来意外彩票中奖,获得了几百万的巨额财富。

正是这笔财富,让他有了底气。

在此之前,他决计不会主动去找他的好同学李景运。

因为有了钱,他才敢请这位  “公子哥”  老同学吃饭喝酒。

就是在那晚与李景运的见面中,张华第一次遇到了孙福强。

孙福强有着与他近乎相同的遭遇,算是他人生中的  “贵人”。

起初,孙福强对张华伸出援手,更多的是出于同情和可怜。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因为这次  “热情”  的帮助,居然成就了一个日后声震全南陆省、乃至全国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

张华的命运,在这一刻悄然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而代冲古镇的故事,也将随着他的崛起翻开新的篇章。

据本书作者所了解,张华自调离双河乡之后,再也没有回到双河乡。

但是对于代家族抛来的橄榄枝,张华也并不是全部拒收。

他知道代冲的代家族已经将他立为代氏族长,妻子高倩为代家族长正房,儿子张廷峰为长房嫡子。

七叔则是代家一族推出来帮着族长打理族内事务的代理人而已。

闻听此事的张华对此事一笑了之,你们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我就是不搭理你们。

六叔的孙子跟在张华身边当秘书。

一直跟在张华身边六年多,后来被张华骂着才离去的。

回到竹林县当了一名副县长。

而那时,张华即将去东阳省当副省长。

不管怎么说,代冲古镇,张华也算对得起它了!

最后补充一句,代明远因病死在了竹林县城郊的一处租住的民房中。

那年是张华在北原市当市委书记的第二个年头。

有知情人说,代明远死的地方离张华小时候在竹林县城居住生活的地方不远。


  (https://www.bshulou8.cc/xs/2021492/1110991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