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 第202章 抄书遇到正主了!

第202章 抄书遇到正主了!


第202章  抄书遇到正主了!

        “哦?这里居然有隐世的人才?”朱肃有些讶异。

        姚广孝面上虽常常云淡风轻,实际上却再自傲不过。

        能被他看重的人才,想来定然是有真才实学的。

        自己倒是没怎么听说,明初时候有哪个埋没于寺庙之中的大才……

        临离去时,那老方丈和他的那位小徒弟直送朱肃一行人到寺门口。朱肃没见到姚广孝口中的那位居士,不禁奇道:“老人家,听闻昨夜寄宿贵寺的那游方居士回来了?怎么今日也不出面?”

        “阿弥陀佛,居士见寺中柴火将尽,一早便上山打柴去了。”老方丈双手合十。

        “原来如此。”朱肃点点头。自己一行人人数繁多,在寺中居住一夜确实用掉了不少庙中囤积来过冬的柴火。累的人家一大早还得上山打柴……

        朱肃让老方丈留步勿送,一行人离开一段距离之后,又复叫来狗儿示意了一番。狗儿点点头,逆着车流驰回老和尚身边:

        “老人家,我家殿下蒙你倾心招待,却累你等没了柴火,他心中甚是过意不去。”

        “故而赠上纹银五十两,并数斤上好的银丝炭,以供你等度过数九寒冬。”

        “阿弥陀佛。殿下有我佛慈悲之心。”老和尚口宣佛号。

        眼见朱肃的车队沿路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消失不见,老方丈方转头步履蹒跚的走回寺中。那小徒弟身量未足,勉力搀着师傅摇摇晃晃,身侧,却有一只强有力的手猛然扶住了老方丈。

        正是不知躲在何处,背上还背着一大摞干柴的胖大和尚。

        “阿弥陀佛,这位小贵人行事光明,你又何必在暗处窥视。”

        “如何,可是故人吗?”

        老方丈脸上如古井无波,只是自顾自蹒跚着往前走。

        “方丈倒是说笑了。那小娃娃才多大的年纪,如何能是咱的故人?”胖和尚笑着说道。但笑容随即敛起,脸上露出一丝缅怀的神色来:

        “倒是他身旁那个常姓汉子,样貌颇似咱一位故人。”

        他的目光,不自禁的看向自己已经捋起袖子的右臂,那里,有一道被利箭洞穿所留下的伤疤……

        ……

        “你说那居士,是一个精熟武艺的汉子?”常茂终究还是盛情难却,坐上了朱肃的马车。如今正和车辕上的姚广孝闲聊。

        “是。”面对这位没什么架子的国公,姚广孝亦是神态自若。“贫僧观其行动举止,颇具军中豪气,掌中又似有茧痕,想来是个练过武的。”

        “此前或许做过军将,也未可知。”

        “可惜!”常茂叹道。“昨夜俺正手痒的紧。若是知道左近有这般人物,倒正好寻他切磋切磋!”

        “许是前元乱局时的军卒。”朱肃说道。老朱连败张士诚、陈友谅等诸多诸侯,有一些溃兵隐匿山野再正常不过了。说不定其中就有这种还未及在青史留名、便因乱世结束而隐居的军士。

        他对此人倒是兴趣缺缺,并不如姚广孝那般念念不忘。一则在后世史书中,他并不记得有什么后来十分厉害的人此时在做和尚;二则,此人既然隐匿于山寺之中安贫乐道,想来也是不愿再拘泥于俗世的纷争了。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自己又不想蓄养人才惹人注目,何苦强行去打搅别人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

        “离苏州还有多远的行程?”朱肃问。

        “只需上了船只,便不费多少时日了。”常茂答。“前头探马来报,这几日江面上已可以行船。”

        “我等从溧水上船,沿江便可直达苏州府了。”

        “不是说太湖水患吗?”朱肃有些奇怪道。“怎么水患了还能行船?”

        “害,那鸟湖哪年不涨个三五回?”

        “涨着涨着也就习惯了。陛下让你去赈灾,也只是寻个由头而已,真指望你,还要朝中那些大臣做什么?”

        “咱们便当作是去游玩的,好生松快松快便是了。其余杂事哪需要咱们操心!”

        “是这样吗……”这些事,朱肃倒是真没有常茂晓得清楚了。说来老朱让自己去苏州,确实也没具体嘱托他某些事务。只是自己担着代太子朱标巡查太湖水患之名,只是游山玩水真的好吗?

        若有自己能出力的地方,量力而行便是了。朱肃心中下了决断。

        果然如常茂所说,车马到了溧阳,便有了朝廷官船在此等候。朱肃一行便自溧阳上了官船,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沿江直奔苏州而去。

        没耗费多少时日,朱肃便在甲板上看到了苏州城的城头。在城外码头下了船后,便见到有几人等在码头等候。不过也仅是几人而已,倒没有一些话本小说之中皇子钦差到了某城,某城官员乡绅便尽数出城夹道欢迎的排场。

        朱肃心中吐槽,小说里果然都是骗人的。

        为首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见了朱肃下船便拱手道:“臣苏州知府魏观,恭迎殿下。”

        “魏先生多礼了。”朱肃抬手虚扶。旋即露出皇子专用的一副亲和面孔,先帮大哥朱标拉拢一下人心:“本该是大哥来见魏先生,却因朝中多事,换了我来。”

        “不过大哥倒是有特意嘱托,让我务必问魏先生身体可还安泰。”

        魏观亦是声名远播的宿儒,洪武元年时,老朱曾聘他为太子朱标讲书,故而朱肃从朱标,称其为“先生”以示亲近之意。

        听了朱肃所言,魏观笑呵呵的有些合不拢嘴,捋着花白的胡须笑道:“蒙太子殿下挂念,老臣身体却还算硬朗。”

        “殿下与郑国公自京远来,舟车劳顿,若是不弃,老臣已在城中备好了水酒,且容老臣为二位接风如何?”

        “那敢情好。”却是常茂笑道,“在船上颠了这些时日,嘴里确实快淡出鸟来了!”

        他素来好酒,但是此番朱标亲手将朱肃这个弟弟的安危交托,他也不敢大意。身为国公之尊,亲自跑前跑后布防巡视,足见其对朱标嘱托的重视了。

        安全到了苏州府,倒是可以先舒一口气。

        朱肃亦是点头。自己毕竟是奉了父皇之命出巡,代表着朝廷和朱家的体面,还需在京中震荡的时节为朝廷和大哥拉拢人心,这些东西必定是免不了的。

        况且这位魏知府迎接自己的方式如此朴素,在朱肃眼中着实加了不少分,想来也不会做些铺张浪费的排场。

        抬眼见到魏观身后还站着二人,虽未着官服,却是卓尔不群,各自有一番仪态。朱肃便问道:“不知魏先生身后两位,是何方的高贤?”

        “何不向本王引荐引荐?”

        “呵呵,正要向殿下举才。”魏观笑道。指着左边那位面色略带些孤傲的文士:“此为高启高季迪,其诗文之才享誉士林,其早慕殿下《临江仙》之诗才,故而特地来与殿下一见的。”

        那位叫高启的拱手对朱肃作揖,朱肃地位虽尊,年纪却轻,便也彬彬有礼的回了个礼。

        “此为罗本。”魏观指着右边那位平平无奇,面色却有些凄苦的佝偻男子。“却是闻说殿下所著《三国》之名,因此特来瞻仰殿下的。”

        “三国?”朱肃愣了一愣,上下打量那个叫做罗本的中年人。没想到竟然是个书迷?

        难道是来向自己要签名?

        “噢,倒是忘了说了。”魏观一拍脑袋。“此老字曰贯中,号胡海散人。平素是以字行于世的。”

        “昔日虽是在张士诚幕下为宾,然胸中却有真才实学!”

        魏观说完,一双老眼便直直看向朱肃,仿佛要见证这位年轻的殿下,是否会因这个原因而苛待良才。

        “什么?罗贯中?”

        朱肃却是大惊失色,方才淡定自若的模样瞬间荡然无存。

        他这番意料之外的反应,倒让在场所有人也唬了一跳。

        朱肃此时心中是既惊且尬。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罗贯中?他虽然一时兴起将三国写了出来,可却从来没有料想过能够见到作者本人的情况。

        抄书一时爽,现在被人家正主堵到面前来了?

        唔,清明节将至,有些忙碌……今天缺了章,明后天补上哈。


  (https://www.bshulou8.cc/xs/1938046/11809691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