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第512章 万里之遥
三日之后,京师北郊。
朝阳初升,官道两旁旌旗招展,数以万计的蒙古轻骑排布着整齐的队伍,静静的肃立在向北延伸的官道上。
陈望身着赤色蟒衣,外罩鱼鳞齐腰甲。
他的左手轻按腰间雁翎刀,右手虚挎玉带,身姿挺拔如松,站立在一众靖南军将领的最前方。
在他的身侧身后,是近卫师全副武装的一万三千名战兵。
固穆率领一众蒙古台吉半跪于地,皆作明将妆束。
赤色罩甲鲜明夺目,尖顶铁盔上红缨轻颤。
陈望坦然受礼,伸手虚抬。
固穆等人看到了陈望的示意,才敢站起身来,但是仍然不忘恭敬。
陈望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固穆的身上太久,而是转移到了和固穆站在一起的陈功身上。
陈功头戴凤翅盔,身着山纹甲,按着鞓带上挂着的腰刀,整个人显得气宇轩昂。
感受到了陈望投来的目光,陈功的脸上带上了笑意,下意识的挺起了胸膛,右手也不自觉握紧了腰刀的刀柄。
陈望的脸上也同样露出了些许的笑容。
一直以来,陈功大部分的时间都跟在他的左右。
从最初的莽撞冲动,到后来的持重干练,逐渐的蜕变,哪怕是与曹变蛟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曾经那个跟在他鞍前马后的青年,如今已然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材。
陈望举步向前,走到了陈功的近前。
比起陈望,陈功要稍稍矮上些许。
或许是少时家中的吃食不够,母亲心疼长子劳苦,偷偷匀出了更多粮食的缘故。
陈望凝视着陈功的脸庞,凝视着那张与自己眉目相仿的面容。
旧时的记忆与眼前的景象渐渐重叠。
旧时辽东的时候,那个在逃亡路上,努力背负着仅存家当的瘦小背影。
那个在他外出劳作,总是抢着帮忙的少年。
“大哥,你休息一下,我去给阿娘帮忙。”
那个在崇祯八年时,义无反顾跟随着他,在阵中乱战之时,拼命冲在他身前的青年。
“大哥自然有大哥的道理,我听大哥的就好。”
“我明白的,大哥。”
“大哥放心,我绝不会让大哥失望!”
往昔那个瘦弱却坚韧的少年,与眼前这位英武的将领。
两道身影在陈望的眼前慢慢的融合在了一起。
不知道为什么,陈望感觉鼻尖有些发酸。
陈望缓缓伸出手,整了整陈功略微有些凌乱的衣襟。
陈望的喉结上下涌动,他的心中有着千言万语,有着无数想要嘱托的事情。
然而当那万千的思绪到了嘴边之时,却只化作一句最为简单,也最为朴素的关怀。
“草原苦寒,关外不比关内,记得多穿衣服,保重身体。”
陈望的手缓缓滑下,落在了陈功的臂膀上。
他的目光扫过远处肃立的蒙古骑兵,陈望心知要真正掌控漠南,单靠固穆的归顺远远不够。
如今的土默特部实力不够,哪怕是固穆有着他的支持。
如今大军南下在即,西北的战事也要坚固,西南的乱局愈演愈烈。
北国很多地方他也没有办法维持强而有力的统治。
他没有办法在北国留下太多的部队。
京杭运河虽然已经畅通,沿海的海运也逐渐兴起,天津港的码头之上空前的繁荣。
但是这一次的北伐,二十余万大军,数十万的随军民夫,已经将靖南军积累下的粮草几乎耗尽。
北国经受天灾、疫病、战乱的连番摧残,民生凋敝的已经快要不成样子。
南国也因为万民军的肆虐,以及不间断的战乱与天灾影响,困顿了许多。
放眼四海,皆需休养生息。
一切,必须要等到来年。
崇祯十七年……
不。
现在。
已经没有了崇祯十七年……
一切都已经彻底的改变了。
等到明年。
神州大地将会使用新皇的年号。
明年,是隆武元年。
陈望的思绪发散。
如今高居于南京皇城的皇帝,是他一手推上的隆武帝。
那位皇帝。
在历史上,就并非是一个甘愿任人摆布的君主。
唐世平从南京传来的密报,都佐证了这一点。
不过那位皇帝。
他的心,终究还是更重视家国大义。
那位隆武帝,从来没有对于北伐有任何的意见。
他性情刚毅,若逢太平盛世,或成一代明君。
可惜生逢末世,纵有雄才大略,终难敌时运不济。
他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较有能力的皇帝,然后他的登基是在错误之时,也只能倚重错误之势力,致使复国的宏图终成泡影。
最初陈望也想过,是否要推隆武帝为新帝。
于情,他不愿意历史上这位刚强果毅的皇帝成为亡国之君。
于理,隆武帝的性格,也不会甘愿成为傀儡之君。
但是考虑到对于朱明皇室的安排,又不得不将隆武帝推至台前。
朱明的皇室,因为时代种种的原因变成了大明国家基石上吸血的蛀虫。
虽然破坏力,并没有明末腐朽的文官系统那般巨大。
但是仍然是明朝覆亡极为重要的一点。
如何处置这些人,是之前最为让陈望头疼的一件事。
所以,陈望思前想后,才将隆武帝推到了台前。
那些贪婪无度、横行霸道的藩王郡侯,他会惩处。
但是诸如那些本分的朱明皇室,却是应该有另外的一条路可以走。
他需要隆武帝,来为他未来的计划铺路。
也只有隆武帝,能可以做到这些事情。
陈望拍了拍陈功的肩膀。
他即将南下,能够提供的助力并不多。
压服整个北境,还需要一支强军,一支百战精锐组成的强军。
而这支强军,也需要一名骁将。
一名可以独当一面,文武兼备的大将。
而陈功,无疑是北出长城,最好的人选。
“万事以持重为主,就算明年开春之时,未能压服蒙古诸部,也莫要逞强……平安回来见我,阿娘在汉中时时都在念着你,你的妻儿也还在汉中等着你。”
陈功也是结了婚,在赴任平南镇总兵的时候。
陈功认识了一名店铺掌柜的女儿,然后写信给了陈望。
当时陈母还在辽东,长兄如父,所以他向陈望请示。
陈望派情报司查询了一番,确认身家确实清白之后,便允下了这门亲事。
随后过了一段时间,便传来陈功的妻子已经有了身孕的消息。
陈望有些惆怅。
马玉瑛也已经怀孕了,在南国的时候,他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马玉瑛领兵随军,他们也有不少的时间呆在一起。
他在这个世界又多了更多的寄托。
希望能是一个男孩。
今年,他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继承人的事情,已经快要等不起。
所有的人都盼望他的子嗣降临。
若是这个孩子不是男孩,他就到了必须纳妾。
靖南军的内部此时也已经逐渐出现了派系的分布。
辽东一系的将校和汉中一系的将校亲近。
而河南一系与湖广一系的将校亲近。
双方派系都想要陈望能够迎娶代表着他们派系利益的女子。
陈望的话语,轻飘飘的落在了清冷的晨风之中,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意。
“大哥……”
陈功的眼眶微红,千言万语堵在他的心房之中,最终只化作了一声大哥。
陈望上前了一步,抱住了陈功。
他从来不是一个习惯主动表达情感的人。
多年戎马生涯,官场沉浮,刀光剑影中求生,早已让他习惯了隐藏真实情绪。
身为镇军之首,他必须时刻保持威严,喜怒不形于色。
但此刻,那些惯常的克制都被陈望所放下了。
“大哥……”
陈功的声音哽咽,他紧咬着牙关,同样抱住了陈望,抱住了他的兄长。
此去漠北万里之遥。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去吧。”
陈望松开了臂膀,轻声道。
“我期盼着你,像草原上的雄鹰一样,翱翔在那高高的九天之上……”
低沉而又悠扬的号角声在京师的北郊缓缓的响起。
三万余名蒙骑缓缓策动战马向北而去,六千余名靖南军的骑兵也踏上出关的道路。
千百年来,在这长城内外,不知埋葬了多少忠魂白骨,见证了多少慷慨悲歌。
而今,又一支大军即将深入漠北,不知又有多少汉家儿郎将要永远长眠在那片广袤的大漠之上。
官道之上,无数赤红色的旌旗在风中招展,一辆又一辆满载着辎重的四轮马车碾过了平整的官道。
一名又一名气宇轩昂的靖南军军卒骑乘在战马之上高举着兵刃,向着两侧送行的同袍们举起了手中的兵刃。
朝阳初升,金辉遍洒。
阳光照在明晃晃的刀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金芒洒在一名名靖南军军卒的身上,为其镀上一层神圣的光晕。
初升的太阳,已经照亮了他们北上的征途。
他们的前路是光明的,他们的使命是神圣的。
北出长城,他们即将驰骋万里,安定北疆,让靖南军的旗帜在草原上高高飘扬,永绝塞北之边患……
“保重……”
陈功跨上了身侧的战马,向着送行众人郑重抱拳行礼。
马蹄声起,他身后的旌旗缓缓西转,汇入官道上蜿蜒北去的行军队列。
陈功的心中空荡。
这一次,他真正的变成了一个人。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一个人来做决定。
所有的后果,都需要他一个人来承担。
陈功的眼眶泛红。
大哥……
陈功紧咬着牙关,压抑着心中翻涌的情绪。
儿时的他,总是盼着快些长大,他一直想要成为一个大人。
因为这样,母亲就不需要整日的劳作,在深夜还要在昏暗的烛火之下忙碌补贴家用。
兄长就不需要终日辛劳,低三下四,为了家庭的生计到处觅活帮忙。
成为了大人,他就可以帮忙分担一些,再多分担一些。
可当他真正长大成人,成了大人。
他才发现有些事即便成了大人也无可奈何。
他拼命追赶兄长的脚步,以为已经分担了许多。
直到此刻,站在北征的起点,他才真正明白
这些年来,兄长肩上扛着何等重担。
千钧的重担压在陈望的肩上,千万人的生死皆是靠在陈望的身上。
一念之差,便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甚至招致满盘皆输的可能。
茫茫草原,漫漫征途,他从此再不能像从前那样,躲在兄长的羽翼之下。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来负责。
现在甚至都还没有出京郊的范围,他的心中就已经开始彷徨。
而陈望,就这般带着他们走了整整八年。
把所有的事情,都抗在了肩上。
八年的时间,他没有一次在陈望的脸上,看到过彷徨,看到过恐惧,看到过丝毫的犹豫。
陈望站在他们的身前,脸上的神色永远坚毅。
陈功握紧了手中的缰绳,陈望鬓角的白发像一根根银针,扎在他的心上。
他的心中有愧。
他想要帮助他的兄长分担更多。
“兄长……”
“此去漠北,陈功不能扫清大漠安定边疆,愿受天谴誓不南归!”
……
陈望眺望着逐渐远去的队伍。
他的心中同样也有愧疚。
这些几经北出大漠的军兵,一路追随着他的军兵出生入死,但是多年以来真正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
但是有些事情,终究还是需要有人去做。
一代的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为了家国的未来,为了家国的明天,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的犒赏他们的功勋,抚恤他们的家人。
让这些为国浴血的将士们不致于既流血流汗……又落泪……
“万众一心兮……”
京师的北郊,歌声昂扬。
送别的军众高声吟唱着改编的凯歌,送别着他们的同袍。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而北去的军将,也同样高唱着军歌,向着送别的同袍致意。
他们北出长城,要践行的正是那凯歌之中所最后所唱的内容。
上报国家兮,下救黔首。
杀尽虏寇兮,手足同仇!
歌声嘹亮,气贯长虹。
声振林木,高遏行云。
大军渐行渐远,最终化作天边一道赤色的长龙。
陈望久久伫立,直到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轻柔的春风里,他依然还在凝视着北方的天际。(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1874/11437336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