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76章 杂谈

第676章 杂谈


北美大陆上自从来了殖民者,印第安人的苦难就开始了,被欺骗,被杀戮,被驱赶,被圈禁。

    殖民者并不以此为羞耻,反而得意洋洋的拍成电影向全世界炫耀。

    同时又反过来向全世界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

    真正是把说一套做一套玩到了极致。

    新华殖民地的领导者们,对土著采取的态度相对温和一些,但也不是说无条件的软弱。

    总体上愿意合作最好,不愿意合作也不强求,但不要动歪念头,否则一定会施加最残酷的报复。

    这一点平远府(洛杉矶)方向的墨西哥匪帮们深有体会。

    任何乱世都不缺土匪,尤其是在这一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不受法律约束的土匪们天然的舞台。

    一开始遭到偷袭的华人殖民者确实吃了一些亏,随后情况便反了过来。

    正如此刻的荒野上,一群马匪正在大摇大摆行进间,前往他们的老巢,一处山谷内。

    临近谷口之前,为首者米勒突然勒住缰绳,警惕的看着四周,一切都是如此的安静,丝毫没有异样,但米勒就是有强烈的不安感。

    似乎在暗处,有凶猛的野兽在盯着他们。

    “侯六,待会一定要打准点!”

    藏身于山坡后面的侯六,端着步枪瞄准,身边的队官低声说话。

    “太远了,打不准!”侯六非但没有开火,反而收起了步枪,抱在怀里仰面躺着。

    “又不是让你现在打,还没全部进伏击圈呢。”队官轻轻的踹了侯六一脚。

    一个骑兵队一百多号人,不是每个人枪法都好的,一个队能出一个神枪手,那都是妈祖保佑。

    回头看一眼山坡下等待出击的士兵,队官拿起望远镜,看了看对面的山坡上,那后面也有一队人在埋伏。

    土匪盯着殖民点抢劫,平远府的护卫队也不闲着,一直在盯着各路土匪,找到他们的老巢,来个一锅端。

    这股悍匪此前抢劫了一支运输队,导致数十人的伤亡,就此被平远府军方盯上了,派出了大量的侦察兵,总算是找到他们的巢穴。

    这帮土匪也不挑食,不单单抢华人殖民点,墨西哥那边的村镇也照抢不误。

    不安感突然消失后,米勒松了一口气,想到藏在山谷里的家当,决定回去后就搬家,这地方不能再呆了。

    继续前进了二百米左右,米勒的不安感又出现了,扭头四处张望时,突然“砰”的一声,瞳孔微微收缩,脖子缩了一下。

    身下坐骑发出悲鸣,轰然倒下。

    密集的枪声如雨点一般响起,两面夹击的排枪,瞬间打倒了半数以上的马匹。

    与此同时,山谷两头烟尘升起,这是一次针对性的埋伏。

    有着丰富经验的悍匪们,立刻调转马头,往近在咫尺的山谷口冲过去。

    面对有充分准备的正规军,悍匪们不断的被击中,运气好的直接落在地上,运气不好的挂在马镫上,身子在地上被马拖着跑。

    熟悉地形的米勒知道大事不好,一个翻滚藏身一处沟内,仔细的打量着这些突然杀出来的敌人。

    前后不过一个小时,枪声停了,米勒爬到一处草丛后面,看清楚了敌人是华人,他们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草帽,在这片独一份。

    将近一百人的匪帮,一个伏击战就被全灭了,米勒心里暗暗后悔,上个月就不该去劫了新开的华人殖民点。

    “砰砰砰!”一个士兵用左轮对着一个受伤的悍匪补枪,遭到队官的呵斥:“你狗日的不会用刺刀么?金属子弹多金贵?”

    不断有没死的悍匪被抓住,拉出来看看有没有伤,伤在哪,没有抢救价值的直接补刀。

    米勒看的仔细,心里暗暗叫苦,突然后脑一硬,脸上顿时僵硬无比的缓缓回头,看见一张憨厚的脸上,有一双充满杀气的眼睛。

    米勒识趣的举起双手,转过身去,摘掉身上的刀丢在地上。

    一场战斗结束了,一个匪帮被歼灭了,类似的规模不大的战斗,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都可能发生,对手不同而已。

    总而言之,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这是决定这片土地归属的竞争。

    新华府,民间还是愿意叫新金山。初冬的暖阳里,一支船队缓缓的入港。

    甲板上站满了操持着各路方言的移民,眼神迷茫或者兴奋的看着热闹的码头和城市。

    大金矿的发现,无疑加快了移民的速度,无论是民间自发的出海搏一场富贵,还是用黄金从内地买人,都能促使这条航线的兴旺。

    这条航线也被称作新金山航线!起点是松江府下面的上海县,终点是北美大陆的新金山或者开远府。

    三个城市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内进入高速期,尤其是开远府的先遣队在一条大河附近发现了铁矿和煤矿之后。

    码头上的热闹日复一日,尤其是这一日格外的热闹。

    巨大的人工塔吊,将一块又一块巨大的零部件吊上码头时,李亨和薛方一起赶到了码头。

    “这些机器可以加工蒸汽机车所需的零件,工匠也是好不容易才要来的。最迟三年,就能用铁路将座大城市连接起来。”

    薛方比李亨激动多了,国内早就有铁路和火车了,殖民地这边一直在申请,现在总算是有个着落了。

    “都给我当心一点,这是他马的两顿黄金换来的。”薛方扯开嗓子喊了起来。

    李亨笑而不语,两吨黄金换来铁路和蒸汽机车的技术值得不值得,这不是废话么?

    周帝国的铁路技术世界第一,欧洲人都想引进,国内根本不搭理。

    火车自然不是因为李亨的身份换来的,这点李亨很清楚,亲爱的二哥根本不会考虑这个事情。

    如今李亨名下的船队也有一百艘船了,这都是太后的意思,不是李元的意思。

    当然李亨觉得自己比其他兄弟幸运多了,国内那些不是嫡出的兄弟,全都被送到新省各处,封地最多一个府。

    为了减少威胁,李元可狠了。之所以送到新省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地方太远了,太荒凉了,只要人去了,根本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

    更不要说,不远处还有一个西宁王。

    西宁王最近得到了一个消息,不知道是好是坏。

    朝廷决定派遣一支精锐军队到安西来轮边,人数不多,按照新军的标准,只有一个协。

    下辖两个步兵标,一个炮标,一个骑兵标,总兵力约八千出头。

    该协来的时候,还把西宁王世子给送回来了,同行的还有一支庞大的车队,沿着修十年的官道而行。

    出发的时候是六月份,抵达应该是次年六月。

    年迈的西宁王斗志大不如前了,不愿意消耗实力,按照朝廷的旨意去挤压沙俄的势力范围。

    安西的冬天格外的寒冷,西宁王控制的区域是一片一片巨大的谷地。因为地理因素,这些谷地之间相互联系很难。

    这些年西宁王尽管没有往北发展,但是势力内部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道路的修建,花了很大的精力。

    本土的土著还是一个一个部落的状态,过着游牧的生活,导致本地的人力资源很难集中起来。

    向北或者向西发展,西宁王担心老巢被本地土著偷袭。

    世子回来固然是好事,但西宁王还是会担心,世子有没有足够的手腕,压服本地大大小小的部落。

    安西现状与唐朝的时候比较相似,华人控制了一座一座的城市,本地土著则四散游牧,日常只有贸易关系,从属也仅仅是表面,本质还是羁縻。

    这里是很难与中原相比的!

    从新军之中抽调精锐组建的独立混成协,从京城出发,乘火车到洛阳之后,转向西安。

    火车到了西安之后要下车休整一段时间,准备下一段更为艰苦的旅程。

    吃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是生活的常态,当兵的更为辛苦。

    庆幸的是朝廷不惜代价,通往兰州的火车已经修通了。只不过有些路段不好走,需要用上“人”字法,一个车头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

    混成协抵达兰州后补充三千新兵以及一个骑兵标,经过一个月整编之后踏上遥远的漫长的旅程。

    这支骑兵的来源为草原各部,如今的草原上,昔日的头领们必须定居,没房子朝廷帮忙盖,还要种地和种牧草。

    草原各部落通过羊毛贸易和牛羊贸易,获取中原的物产,发生白灾朝廷也会救济,日子比以前倒是好的多了。

    靠近东北的各部落,渐渐的都定居了,半耕半牧。

    真正艰难的还是漠北,昔日跟着李逆去了北海附近的部落,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惨。

    他们还是游牧状态不说,隔三差五的还要与沙俄发生小冲突,好在沙俄在东方投入的力量不大,打起来很少吃亏。

    三请三辞之后,林如海总算是正式退休了,关于首辅的位子,内阁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表面上的规则是李清接任首辅,但是周帝国的制度下,皇权对于内阁的态度才是决定性的。

    退休之后的林如海,正在收拾行囊,准备回苏州老家。

    眼下正是冬天,皇帝没有催他动身,可以等到来年开春,不紧不慢的出发。

    退休之后无事可做,林如海一时有点不适应,好几天才渐渐的缓过来。

    正在书房里收拾资料,准备写一本回忆录的林如海,回想着过往的一切,思绪万千之际,丫鬟挑帘子进来。

    “老爷,姑奶奶回来了!”

    林如海听了一阵恍惚,随着政-治上的观点分歧出现,林、贾翁婿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的淡了。

    这就导致黛玉也很少回家,即便都在京城,也就是每年的新年、端午、中秋三节,各自回来呆上一日。

    贾琏这个女婿更是疏远,除了新年来一趟,端午和中秋并不登门。

    翁婿之间的矛盾点也很明确,贾琏主张限制士绅,打击兼并,朝廷的权利向下渗透。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京城里还是在地方上,只要涉及到地主士绅,下手格外的狠毒。

    但凡士绅落到他手里,发现了命案,难逃一死。

    这就是林如海无法理解的地方,这天下说是皇帝的,本质上还是士绅们的。

    因为真正掌握基层力量的还是士绅,全国那么多县,哪个县令敢说自己能名符其实的?

    被地主士绅架空才是常态!

    但是贾琏不管,他只要下去,一定会带着军队,似乎在盼着地主们造反。

    说起来也只能怪地主们倒霉,只要是需要贾琏出手的事情,往往都小不了,没有军队跟着,很难办成。

    其他的大臣为何做事风格不一样呢?原因林如海心里清楚,因为这些大臣们都是地主家庭出身。

    即便是贾家,那也是大地主,在郊外有一个数千亩的农庄,在关外直接有一片封地,这还没算上以前贾家在管关外的大农庄呢。

    林如海想不明白,贾琏为何非要针对地主,明明大家是一伙的。

    就在林如海想破头也没想明白的时候,书房帘子打开,黛玉进来,眼睛已经很灵活的看着亲爹。

    “女儿给父亲磕头了!”黛玉说着要跪下,林如海忙不迭的起身扶着,一时间老泪纵横:“别,免了!”

    父女二人的感情真挚且深厚,这点是骗不了自己的。

    黛玉扶着林如海坐下,站在一旁陪着说话,似乎又回到了昔日,趴在父亲背上撒娇的时光。

    “不器怎么没一起来,是看不上老夫这个退休的老吏么?”林如海不禁酸溜溜的发话。

    黛玉低声道:“哪能啊,夫君对父亲还是很敬重的,这不是贾府的老太君快不行了么?躺着都三天了!迷迷糊糊的,偶尔清醒一下。”

    林如海听了瞬间表情一肃:“哎,怎么不早说,我和你母亲回去看看老人家。”

    黛玉道:“想说来着,夫君拦着,说来了也帮不上忙,指望老太君能好转再通知一声。”

    正说着呢,贾敏进来,声音颤抖道:“母亲这次看来是熬不过去了?”

    黛玉回头,艰难的点点头。

    贾敏身子一晃,多亏丫鬟扶着才站住,哭腔道:“那还等着干啥?赶紧备车!”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18326/1111045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