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渐进式改革
奥斯曼使团取得的巨大成功,消息传回欧洲之后,所有国家都有点慌了。
对于欧洲而言,别管是哪个派别的,大家都信上帝的嘛。个别派系圣母玛利亚地位较高。
但是奥斯曼土耳其不一样,他们是异教徒。尽管从根源上看,三教一家。
如果在东大的扶持下,奥斯曼再次强大起来怎么办?难道再来一次兵临城下维也纳?
各国的外交使节都动了起来,都在试图搞搞清楚,奥斯曼获得的援助是个啥程度。
同时欧洲各国也获悉了周帝国与沙俄之间在陆地上发生了军事冲突,虽然规模不大,但真实的发生了。
只能说奥斯曼帝国内部被渗透的跟筛子一样,什么情报都不难搞到。
很快各国都知道《中土军事友好协议》的基本内容。甚至还搞清楚了,为何不是“周土”,盖因东方历朝历代对外皆自号中国、中华。
最新的《中法友好协议》,也是这么一个措辞,未来大概也一样。总而言之,中国(华)一脉相承,周不过是其中一个朝代。
有一点奥斯曼帝国方面的保密做的很到位,那就是三艘新式巡洋舰的事情,欧洲各国都没打听到。
其他内容倒是都弄清楚了,更庞大的军事顾问团,更多的贷款采购先进的军火,加强两国之间的民间贸易往来等等。
这一下欧洲各国倒是放心了,毕竟周帝国的目的还是为了卖货。区别在于,以前都是欧洲各国上门付款提货,现在是周帝国送货上门,关系处好了,还能贷款。最后各国达成的共识是,都怪俄国佬!
如果不是俄国佬那该死的对领土的野心,怎么会激怒周帝国皇帝,就此加大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援助。
主导反法同盟的英国是最着急的一个,一旦沙俄被土耳其牵制的太狠了,拿什么去抵挡拿破仑呢?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法国方面也从周帝国采购军火。
有同样焦虑的还有普鲁士和沙俄,现在的拿破仑已经如此强大,再来一点中国的武器,那不是要上天么?
英国政府紧急派代表团前往周帝国,希望能彻底的搞清楚周帝国的底线,以及试探能否购买新式武器的技术。
可惜通过民间渠道获取技术的可能性不存在,周帝国的军火工业属于国家,并且严格管制,民间商人很难拿到技术。
这点英国商人体会深刻,单单一项茶叶,英国人用尽了办法,都无法获得一颗树苗。
周帝国官方法律明确指出,茶树不得出境,任何人任何团体,一经发现,夷三族。
所以走民间路线大概率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把周帝国得罪死了。
英国内阁开会后一致认为,激怒周帝国的蠢事不能做,看看沙俄就知道了。
就在英国使团出发的时候,一支临时编成的军队,独立镇登车出发了。
在此之前,大量物资已经运抵兰州,通过公路走玉门关,运往迪化。为独立镇的抵达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工作。
皇帝李元对于安西疆域的渴望,远超承辉帝。对于安西王的背叛,更为不满。即便新安西王请求册封的奏本送到京城,他也不想签字。
最后还是贾琏劝说他,不要看安西一地,要看到漠北和远东两个地方,甚至看的更远,看到大洋对面的东华国。
这些地方对于核心地区的战略安全价值巨大,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带动了核心区的经济和税收。
如果没有铁路的出现,贾琏大概也不会对这些地方动心的。但是铁路出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帝国的触角能伸的更远。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把铁路修到迪化,即便不能连线,也要一段一段的先修起来。
别看这些地方不适合种地,但是百年之后呢,新技术出现,进入电气化时代呢,地下有石油的。
远的不说,现在的玉门一带就发现了石油,并且通过蒸馏法生产出煤油,煤油灯的味道不好闻,但是真好用啊,成本还低。
相比之下,棉籽油这类的油脂,可以生下来生产肥皂,制造BOOM。
对于周帝国的民生而言,辽东和远东最大的贡献就是大豆,大量廉价的豆油,对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豆粕则为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远东第二大贡献就是木材,海量廉价的木材,是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被说服的李元,颁下了安西王的册封文书,同时让独立镇进驻迪化之后,不着急进入安西,而是要派人把情况摸清楚。
如果安西王老实,那就把后续的军需补给运过去,派一个旅过去接替独立混成旅,如果安西王不老实,或者独立混成旅出事情了,那就回报京城,并提前占据道路和要隘,做好未来大举出兵安西的准备。
说起来安西王是承辉帝册封的,作为继承人,李元如果丢掉了安西故地,那就是罪人,无颜面对列祖列宗那种。
出兵安西的花费巨大,又很难回本,无疑不是一笔合适的买卖。但是国家层面怎么能对成本斤斤计较呢?历史上吃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亏,现在又机会长治久安,花点钱对于李元而言不算事。
好消息也不是没有,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工业普查结果出来了,因为这次普查,直接查出来五千多万元的偷税漏税。这次不等朝廷派人下去,地方上就很卖力的把税都收上来了。
这一次普查明确了一个数字,全国范围内的工商业税收的正常水平,应该在每年一亿一千万元左右。
这个数字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也就是说,工商业的快度发展,带来的税收数字,已经超过了其他税收的总和。
可笑的是,农业税在李元登基之后,居然一直在下跌。下跌省份的官员上奏,原因是人口流失。
看到类似的奏报,李元每次都被气笑了。
李元通过各省工商业普查组上交的报告,结合龙禁尉的密报,看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一次的全国工商业摸底普查进行的非常粗略。
原因就是各省官吏的阻挠,他们用尽了办法隐瞒实际情况,如果不是被抓到了真凭实据,就一定不承认。
也就是接到了安西方面的急报之后,李元下令组建独立镇准备增援的举动,给各省造成了一个错觉,以为皇帝要派兵下去辅助一下普查工作,这才导致后续的工作进度加快。
作为皇帝,李元别的不说,哪个省的官员办事不力,他都在账本上记着的,等到升迁之时,大概是不给他们机会的。
相比之下,执行最顺利的居然是工商业最发达的沿海各省。尤其是山东、江北、江南、广东四个省的官员,最为积极配合普查。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也希望搞清楚省内的工商业真实水平,方便后续好收税。
从税收角度看问题,江南省的情况居然意外的不错,地方上的工商业偷税漏税的情况很少,看来是被杀怕了。
政治上越发成熟的李元,表现的非常大度,明面上并没有深究各省官员的责任。
眼看工业普查工作即将收尾,李元召集内阁开会,商议之后决定,各省工作组暂时留在原地,将各省工作组的负责人以及优秀成员召回京城,参加表彰大会。并且从补税的款项中,抽出五百万元,奖励全国的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
同时内阁还一致通过,完成工商业的普查后,补充一批新的人员,开启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
会议上李元语气带怒道:“尤其是那些上报人口流失的省份,都给我好好的查,为保证工作组的安全,从京营派兵进驻。朕就不信,他们敢造反!朕还真希望有人因此造反,届时朕也能师出有名,狠狠的让这些蠹虫看看,不是皇权不下乡,而是朝廷体恤地方,不忍心加重地方负担。”
这番话呢,自然是下了封口令的。现在这个内阁,说起来比以前的内阁要好多了,内阁首辅贾琏就不是个喜好揽权的人,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良好。登基十多年的李元,政治上成熟,做事手段圆润,君臣相得,整个国家也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就算有问题也都暂时被掩盖了。
从外面看,现在的国家就是蒸蒸日上,军事强大,经济发达,百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每年各地的上报的灾荒,朝廷也能及时救灾。官员在救灾的过程中,也不敢过于放肆。无论是督察院还是龙禁尉盯的都很紧,最最关键的是内阁的态度比皇帝都狠。
几次发现官员在赈灾的过程中动手脚,李元都不主张杀,反而是内阁主张杀。
也正因为如此,经过十几年的吏治整顿,朝廷吏治整体大幅度提高了。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全国官员的年龄,大幅度的年轻化了。尤其是基层官员,四品以下的官员,已经没有一个五十五岁以上的。五品之下,没有一个五十岁以上的。
也就是说,贾琏成为内阁首辅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官员年轻化。强制规定年龄界限,超过了主动退休,大家都体面。
这一举动导致贾琏在年轻官员中的威望大幅度提高,当然贾琏是不领这个功劳的,一律归功于皇帝。
当然朝廷也有优待老臣的政策,退休官员能够每年一笔俸禄,一直领到死。去世的官员,也能领取一笔丧葬费。
可以说贾琏在首辅的位子上,看似对吏治抓的很严格,实际上是针对贪官污吏的严格。清水衙门的官员,对贾琏是真的感激。
这一届内阁,给官员的俸禄翻了一倍,提出了退休金制度。
也正因为这些制度的出台,极大的缓解了贾琏主持的普查工作。
针对这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贾琏还提出了一个制度主张,那就是所谓的吏员纳入国家体制。规则有二,废除父死子继的终身制,其二,纳入国家财政拨款的范围。其三,通过考试录取吏员。
这个新制度,将配合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行落实,在人口普查的工作中,任何一个不积极配合普查工作的吏员,工作组有权开除其吏员资格,然后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招募。普查工作结束后,后续所有吏员都要参加考试,合格者留用。如果自认为不合格者,可以让儿子代替考试,通过可以顶班,通过不了则需要补考。
此事对于全国的士绅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以往他们拿捏走吏的手段,在吏员纳入国家财政体系之后,大大的削弱了。
这就是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朝廷的税收大幅度提高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这帮王八蛋了。
如果人口普查顺利进行,下一步就是全国的土地普查。
全国士绅都能看的出皇帝和内阁要干啥,但是从制度和国家执法层面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过去的所有手段,在国家财政基本摆脱对农业税的依赖之后,朝廷也露出了锋利的獠牙。
是的,你们可以造反,朝廷甚至有逼迫地方士绅造反的苗头,这一点两江乃至两广士绅的体会最为深刻。
乾正十四(1816)年冬,三艘最新式巡洋舰护航,二十艘武装商船组成的船队,走地中海抵达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的代表团带回来大量的军火装备的同时,宣布三艘最新的巡洋舰加入帝国海军的范畴。
这三艘最新式的巡洋舰,吸引了整个欧洲的眼球,当他们亲眼目睹之后,全部都傻眼了。
三艘新式巡洋舰,不单单在两舷装备了周帝国生产的新式75口径的舰炮,在前后甲板增加了炮台,各装备一门105口径的新式舰炮。
这是明晃晃的拿奥斯曼帝国的订单做实验,为下一步更新式的战舰搞排错呢。
尽管心里都很明白,但是欧洲各国海军的观察员看见了这三艘新式巡洋舰后,羡慕的眼泪从从嘴角流下来。
当然了,沙俄方面正好相反,昔日在黑海横行无忌的战舰,纷纷躲在港口里瑟瑟发抖,不敢再出海了。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18326/1111043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