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不付出代价的代价
之前,朱文奎其实一直有个疑惑。他知道,吴藩做到今天这个局面,很大程度就是依靠民间的组织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是,组织村民互助,或者修个水利,尚且是本乡本土的事情,在欧洲这个政治生态下,确实不太容易引起更多人注意。但道路这东西,牵扯的地方必定不止一处,涉及的利益群体也很多。这么大的动静,是如何让当地的大领主们无视的?
后来召集士兵的时候,他听其他人介绍之前的几次事件,才明白,无视这些道路,并不是大领主们太蠢,或者过于粗心,而是他们就算不想无视,也没得选。
郭康给朱文奎讲过一个例子:当年紫帐汗国和东欧的领主们交战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很多领主既无能又短视,相互之间也缺乏合作,天天就知道互相拆台。结果,导致紫帐汗国早年,那种草台班子状态,都能对他们形成巨大优势。
仔细分析的话,大部分领主确实没什么文化,当地的组织水平也不高,但就算这样,也不至于表现得这么夸张。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就算是蛮夷之地,也不可能一个有本事的人都没有吧。
而且,事后看,至少一部分贵族,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不少战败逃亡的贵族,后来去了维也纳或者克拉科夫之类的地方当寓公。他们中,有很多都在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教训和反思写下来。还有人干脆直接受雇,去给其他前线的大贵族当顾问,用他们的经验,帮助其他贵族对抗罗马人。
郭康告诉他,也不是所有的贵族都无知又暴虐,何况很多人只是坏,不是蠢。实际上,有些贵族接受过颇好的教育,个人道德并不算差,为人处世也比较有教养。甚至有文化水平很高的,写出来的书在紫帐汗国都颇受欢迎,以至于最后跑到君士坦丁堡讲学。然而,就算这样,很多问题还是会继续出现,就是改不了……
朱文奎再去审视蒂罗尔地区,围绕道路的这一系列争端,发现好像也是这种情况。
他一直疑惑,这个伯恩哈德怎么像发疯了一样,不断做出各种刚愎自用的决定,去得罪所有人。后来才发现,这个人实际上,是根本没得选的。
伯恩哈德面对的最大危机甚至都不是领民造反,而是糟糕的经营状况,以及随之而来的越积越多的债务。
而他的地位,既没有高到国王和大公爵们那样,可以直接宣布破产,把账目都给赖掉;又没有低到可以效仿破落骑士们的日常操作,直接丢了领地,宣布自己也从此“自由”了,然后跑出去流浪。
他要是当成不向匈牙利投资,估计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事情了。但是,向东方扩张,是这个时代很多德意志领主们的共同选择,成功的人也为数不少。有钱还不去赚,比没钱更让人难受。
而欠了债之后,他就只能加大力度搜刮。在搜刮的手段上,他也确实费了很多心思,去制造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掣肘,彼此仇视,好让自己尽量远离冲突和矛盾的旋涡,在后面吃现成。
不过最后,他的办法终究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对此,吴王府这边的当事人,倒是没有太意外。在事后的报告里,卢卡就总结说,搜刮这种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零成本获取收益”,而同样是有代价的。
哪怕用各种手段去嫁祸于人,代价也不会消失,只是被暂时拖延了。而且,这代价也像他欠的债务一样,是有利息要付的——这种利息,就是暂时不付代价的代价。
它会和本金一起,永远记录在天父的账簿上,越积越多。拖延的手法越成功、持续的时间越久,利息也就越高,直到最后,一起被强制支付掉。
这个说法听起来不像是银行家的话,倒像是个教士会说的那种神叨叨的发言,甚至和郭康天天念叨的那些警句差不多。然而这次,结果又确是如此,让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反驳。
如果当初,伯爵只是简单粗暴地搜刮底层矿工,那么得罪的只有这一个群体,尚且可以和其他很多地方的暴动一样,借助亲戚、商会,乃至市民和农民的力量进行镇压。但他要钱要的太急,搜刮的程度过于酷烈,导致得罪了太多人。没有多久,就无法在本地抽调更多力量了。
而外来的力量,也是需要他付出代价的。他现在的处境,和当时刚开始规划工程的吴王府团队一样。最主要的需求,是让大家“相信”自己可以做成这个任务、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汇报。
说到底,其他贵族的支援,以及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等地商人们提供的金融借贷,都是需要他拿出一些“担保”来的。但讽刺的是,这时,他早已债台高筑,和那些被他设法搜刮的工匠一样,陷入了越工作、债务越高的境地。常规的担保物,已经不足以说服大家了。
更难堪的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他面对困境,因此开始越发对他的偿还能力表示担忧。再加上之前那几次倒霉的投资商的遭遇,让很多人对他这边望而却步。他领地上的农业产出本来就不行,矿产也已经被他玩烂了。如果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能提供给其他大贵族和大商会,那么也就只能对他提供口头和道义上的支持了。
这样一来,哪怕他知道,强占道路所有权的举动,一定会引起所有参与者的反对,他也必须这么去做。因为目前,也就只有这些突然冒出来的道路,才有足够价值,可以让他作为许诺的筹码,分给其他贵族和大商人。其他的,实在是拿不出来什么值钱东西了……
当然,这个筹码目前也是空头支票,毕竟道路根本不在他手里。不过,只要其他人相信,还是可以得到支援的。
至于这样做,到底能不能成功,就看得罪的人更强,还是喊来的援军更强了。权衡一番之后,伯恩哈德和他的顾问们还是认为,蒂罗尔人毕竟不是瑞士人。历来,神罗皇帝们总是从这里经过,南下攻入意大利。而数百年来,当地人也没有表现出特别能善战的特点,否则早就被人发现了。
欧洲人颇为流行一种“武德”说,认为有些族群天生就擅长战斗,有些则弱小怯懦,不适合作为士兵征召。比如大家公认,法国人就比较能打,而德意志人整体就差了不少,这类的观点。
虽然仔细想的话,这个说法漏洞颇多,似乎不怎么禁得起推敲,但可能是迎合了不少欧洲人的想法,因此还是广为流传——要是按郭康的看法,恐怕之后还得更加流行,甚至变成煞有介事的“科学理论”,成为指导军事政策的基本理论。总之,就是非常受欢迎。
伯恩哈德等人明显也是受这类思路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虽然有风险,但当地人也不是特别难对付的存在。贵族们镇压过的暴动也不止这一次了,调集这么多人过来,还是有希望打赢的。至少,也是值得一试。
因此,他们最终还是决定主动进军,请悍勇的匈牙利人打头阵,沿着古罗马大道,向南进发。
按他们预计,山民的优势是山里的游击战,哪怕瑞士人,最初和哈布斯堡战斗的时候,依靠的也是地利为主。借助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他们可以伏击敌人;或是借助山地行进速度的优势,通过调动,在某个地区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把因为补给不足,被迫分散行军的贵族军击溃。
直到后来,瑞士人越打越出名,开始有组织地接受雇佣。他们的数量、装备和正规程度,也提升了很多,才开始用堂堂之阵,来迎击哈布斯堡军队。目前,这边的山民,应该还是做不到的。
在大道周边地区,地势不算特别险要,因此也不用天天担心被伏击,可以直接通过。如果敌人缩在山里不动,他们就前出到山南,彻底摧毁梅拉诺城,震慑这一带的市民,迫使他们退出战争,从而孤立山区的居民,也占领他们这次战争的目标——那些道路。
到这一步,伯恩哈德伯爵就算实现了一部分诺言,也就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援助了。
不过这次,他们刚刚开始行军,就遭到了敌人的袭扰。一些蒙古-钦察人,不断在队伍前后出没,袭击他们的前锋。
在一处山腰,有一个当地人的村落。
村落里的人早就给吓跑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带走。有些房屋,甚至还冒着炊烟。村口,堆积了不少施工工具,一些翻起的土,和清理出来的树木,一路堆积到山脚的大道旁,看起来就是之前说的,正在忙着给他们的小路施工,好通往大道方向。
不过,他们施工的方式却很奇怪,说是铺路,实际却是在土路上,往下挖掘。大部分士兵从没见过这种作业,一时不能理解,怎么还有这么修路的。
指挥军队的贵族们,有些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情报出了错,他们其实在搞别的什么工程,比如排水沟渠之类。还有人觉得,这应该是某种防御工事,不过山民不懂军事,乱挖一气,就成了这样了。
毕竟,民间突然自发开始修筑道路、甚至还是个道路网,听着就匪夷所思。一些人甚至开始怀疑,整件关于筑路权的事情,会不会都是伯恩哈德故意编的,好让大家帮他免费干活,消灭他的敌人。
而在他们还犹豫的时候,前面的匈牙利人,已经抢先冲向村里了。
按照欧洲的管理,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优先获取补给物资。而其他人也颇有默契地不和他们去抢,因为人家毕竟身份特殊,能不招惹,就尽量不招惹。
这些匈牙利人不是伯恩哈德自己雇的,而是他的顶头上司、阿尔布雷希特公爵出面请来的。从所属关系上来说,他们甚至不是德意志国王的下属,而更像是一支在此活动的佣兵团。
并且,这些流亡者里,贵族的比例非常高,不管训练还是装备,都相当不错。所以,虽然是被紫帐汗国打败,被迫逃亡的流亡者,但这些人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也确实有足够的实力,不把当地贵族放在眼里。
这次,伯恩哈德的“本部”,只是一支匆忙拼凑的杂牌军。他们的战斗力,自然远超伯恩哈德等人的军队。因此,也就更加看不起人家了。
伯恩哈德想了半天,还是提醒中军这边,匈牙利人的代表,劝他们注意下周边环境,因为山民肯定会在此拦截或者伏击。不过,匈牙利人却说,以这些山民的素质,要是真有伏击,反而是好事。可以让他们都聚在一起,防止四散开来,反而不好找到、没法根除了。
他们甩下后方长长的队伍,向村子冲了过去。这边唯一一条道路,还被村民挖了沟,确实不好走。
道路尽头,有几十个蒙古人守在村口,老远向他们射箭。不过,箭矢飞的却不远,大部分软绵绵地都落在他们前面,偶尔有几支射过来,也只能在盔甲上留下一道擦痕。
匈牙利人的军制,受“东方”影响很大,同样有射箭的传统。懂行的人,捡起箭一看,就发现箭矢制作颇为粗糙,材料也不太好。显然,这次伯恩哈德的情报倒是准了。这帮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估计武器也是匆匆制作的。
本来他们都在爬山呢,也顾不上这么多。不过既然敌人出来了,当然也要还击。于是,也有人同样取出弓,向那些蒙古人放箭。蒙古人立刻慌乱起来,一溜烟地躲到了村口土墙后,不见了。
他们爬上坡,冲进村里,发现这里确实还剩下不少物资。有的房子里,煮粥的陶罐还再烧着呢。于是,匈牙利人立刻散开,冲进房子、院落里,四处搜寻没有被带走的财物,捕捉院子里散养的家禽。带队的小军官大喊着让他们保持警惕,说可能是敌人的陷阱,也没人理他。
这时,天空中,一道鸣镝划过,更多的蒙古人,又从村落另一边出现,开始攻击他们。看起来,是刻意布置好的伏兵。村外,也出现了一些武装村民,拿着草叉、木棍之类的武器,在一个蒙古人的指挥下,向村口那边移动,似乎是要截断他们的退路。
不过,这些匈牙利人战斗经验都很丰富,劫掠的时候怎么应对突袭,也是有经验的。他们立刻收缩队形,开始和敌人交战。
而这些人也没有太强的战斗力。他们拿着武器上前,结果对面的村民不但不迎上来,反而还往后退,蒙古军官呵斥也没有用。这时,后续的队伍也爬到了半路,开始大喊着响应他们,说马上就过来了。见此,武装村民们一哄而散,一溜烟地钻进山坡上的林子里,不见了。另一边的蒙古人见此,也不再恋战,迅速撤走了。
战斗的结果,算是验证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倒是这些友军,表现确实不怎么像样。重新集合之后,队尾指挥的贵族气急败坏地说,大家都去救援前锋的时候,众多敌人袭击了他那边,焚毁了一些辎重,还冲散了好几队士兵,到现在都没有集合起来。
所以,下次不能这么哪儿有敌人就一拥而上了,要是人家的计策怎么办?这次运气好,敌人比较弱小,要是碰上能打的,可就完蛋了。
匈牙利人倒是不以为然,觉得这单纯就是他们自己也很弱。于是,会议就在不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16891/11432695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