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观狮山书院的研究生,博士
“怀英的才学我自然信得过,但状元之选,实力占一半,运气也要占一半。”许敬宗深知科举的残酷。
“如今朝廷对科考愈发看重,出题审卷也愈发严苛。怀英有这个实力,运气想必也不会差。”
“但愿如此吧。不然经学院的成绩再这么平庸下去,院里的教谕们恐怕都要被别的书院挖走了。”
许敬宗对此忧心忡忡,他知道渭水书院和曲江书院一直盯着观狮山书院的人才,甚至已经从这里挖走过几个教谕。
观狮山书院的地位已是泰山北斗,无人能及。
只要自身根基稳固,不犯疏漏,任凭曲江书院与渭水书院如何奋起直追,终究是难望其项背。
这便是先发之利,一旦确立,便如鸿沟天堑,难以逾越。
然而,许敬宗深知高处不胜寒,安不忘危的道理。
尤其当他得知,朝廷有意在长安城内再设一所大唐师范学院,心头的重压便又添了几分。
兴办教育本是燕王力主之事,届时若是师范学院前来观狮山书院延揽人才,恐怕他连半句推辞的话都说不出口。
燕王府别院内,李想一面在心中勾画着未来教育部的蓝图,一面审视着眼前的许敬宗。
吏部虽有官员任免之权,但许多关键位置的人选,绝非尚书一人所能定夺。
他作为新政的倡议者,又有李世民鼎力支持,他的意见分量自然举足轻重。
“延族,近来朝中的风向,你可有何见解?”
李想的声音平淡,却带着考量的意味。
“回王爷,这桩关乎贞观十五年收官的大事,属下岂会不知。”
许敬宗躬身道:“属下以为,这或许是我观狮山书院更上一层楼的良机。眼下书院七大学院,学子满万,但三年学制一满,许多人仍留院深造,以致每年新纳学子不足三千之数。我们何不趁此机会,将书院的规模再行扩充?”
他心中盘算着,与其将来眼看各州道新建的十余所师范学院将书院的教谕与得意门生挖走,造成人才流失,不如主动出击,扩大内需,将这些栋梁之材牢牢地留在观狮山。
“扩充是必然的,但不能急于求成。”李想摆了摆手,“三年所学,终究有限。既然各学院已在尝试设立格物钻研的处所,我们不妨走得更远些。”
“就在书院之内,设立一个研究生院。凡修满三年学业者,可再考入此院,进修两年,学成者授予硕士之衔。”
“若其志向高远,还可继续攻读,再学两年,授予博士学位。”
“如此一来,从入学到问鼎博士,前后七载,方能功成。而且,这硕士、博士的招纳,当放眼整个大唐,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观狮山书院的基石已稳,李想决心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大唐的百工实业要腾飞,离不开顶尖的钻研型人才。
要让观狮山成为天下第一学府,就必须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许敬宗闻言,眼中一亮,抚掌赞道:“王爷此举,实在是神来之笔!硕士,取硕学鸿儒之意,博士,沿袭古时博古通今之官职,用以嘉奖学士之上更为精深博学者,精妙,当真精妙绝伦!”
他心中迅速盘算了一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本固定的三年学制,如今有了长达七年的可能,这不仅仅是时日的增加,更是为书院开辟了全新的格局。
硕士与博士的人数虽不及学士那般庞大,但足以让观狮山书院的在读学子总数提升至少三成,相关的教谕席位亦会随之扩充,这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延族,你要明白,人心各异,志向不同。”李想缓缓道来,“书院的万千学子,有的视学问为晋身之阶,以求入仕为官;有的视其为立身之本,以求在百工百业中谋得一席之地。”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为名利,只为探求知识本身的奥秘。我们要做的,便是为这些纯粹的求知者,搭建一座能让他们攀得更高、望得更远的通天之塔。”
在这个普遍早婚的时代,要心无旁骛地苦读七年,确实是一场漫长的考验。
若非心中怀有对学术真正的炽热,恐怕没有几人能坚持到底。
更何况,学制虽定为七年,可若是天资或心性稍有欠缺,耗费八年、九年仍无法毕业,也并非不可能。
许敬宗听得心潮澎湃,趁热打铁道:
“王爷既有心将教化普于天下,想必大唐师范学院的筹建也已在计划之中。我观狮山书院作为百学之首,何不顺势而为,增设师范一科,为大唐各级学府培育师资?如此,我书院便可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化之源,此亦是为王爷分忧。”
他觉得这提议是为燕王府的宏图大业添砖加瓦,想来李想不会怪罪他的“贪心”。
李想闻言却摇了摇头,温和而坚定地说道:“术业有专攻。培养专职教谕的重任,就交给为此而设的专门学府吧。延族,其实你无须将师范学院与其它书院截然分开。”
“就像我们书院的学子,毕业后若有志于执鞭从教,自然可以留校或去往他处。而师范学院培养的人才,其所学更具针对性,主要是为小学、蒙学输送教员。为了应急,各州府甚至可以开办一年或两年的速成班,解燃眉之急。”
许敬宗是他的左膀右臂,李想愿意将自己的深层考量与他分享。
放眼未来,世间学府林立,却从未有一所能将森罗万象尽纳其中。
李想对观狮山书院的期许是成为大唐的巅峰,但这巅峰,必须是险峻而专精的。
例如佛道之学,书院便绝不会涉足。
同理,培养教谕的师范之科,亦不在书院的规划之内。
“一把剑的价值在于其锋锐。”李想总结道,“若妄图兼具盾的厚重,最终只会沦为钝器。贪多求全,往往一事无成。”
……
贞观十六年的新年,就在长安城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悄然渡过。
许敬宗的效率极高,灯节的余温未散,他便代表观狮山书院,向全天下公布了研究生院的成立,并详述了首批硕士学子的招录章程。
(https://www.bshulou8.cc/xs/14297/1110945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