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黎阳津(上)
在这种情况下,内黄县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
即使县城内的百姓多达七八万人之众,但由于缺乏组织和领导,他们也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张辽只需要派遣少量的军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镇压整个内黄县。
内黄县地理位置特殊,与黄泽相邻,而黄泽则是一片广袤的湖泊。
沿着清澈的河水,张辽率领的三千骑兵如疾风般疾驰而来,很快便抵达了黎阳。
就在内黄县被攻克的次日,黎阳方面就得知了并州黄巾贼已经如饿虎扑食般杀向了黄河岸边。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黎阳县令惊恐万分,他既不敢贸然派遣军队出城迎敌,又深知自己手中的兵力实在有限,难以与来势汹汹的黄巾军抗衡。
无奈之下,县令只能紧急召集城内的各个家族,共同商议防守黎阳城的事宜。
众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然而,当他们看到那支浩浩荡荡的三千铁骑如钢铁洪流般从黎阳城外疾驰而过时,心中的恐惧愈发强烈。
这些铁骑仿佛在向城内的人们炫耀着他们的武力,让黎阳城内的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内黄县所发生的事情,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黎阳城内的各个角落。
各大家族对于并州黄巾贼的凶残程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深知主动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绝无胜算。
但同时,他们也绝不会坐以待毙,任由并州黄巾军轻易攻破城池。
张辽带领着一众将领,绕着黎阳城缓缓前行。
他凝视着这座雄伟的城墙,心中不禁感叹:邺城已然毁于一旦,如今的魏郡,能够称得上大城的恐怕也只有这黎阳了。
黎阳不仅紧邻黄河渡口,交通便利,而且商贸繁荣,船只往来频繁,是一处战略要地。
张辽站在远处,凝视着黎阳那坚固的城墙和严密的守备,心中暗自思忖:“这座城池防守如此森严,想要轻易攻下绝非易事。”
以自己手中仅有的三千骑兵,若直接去与黎阳城硬碰硬,无疑是不智,他还没有傻到拿宝贵的骑兵去攻城。
张辽当机立断,决定迅速率领骑兵抢占黎阳津。
随着他一声令下,三千匹战马如疾风般疾驰而去,马蹄声如雷,震耳欲聋。
它们奔腾在黄河岸边,仿佛要踏碎这片土地。
所过之处,惊起了一群群飞鸟,它们惊慌失措地拍打着翅膀,飞向天空。
同时,马蹄扬起的大片黄尘,如滚滚黄龙,直冲云霄。
此时的黄河却异常安静,平日里繁忙的商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商人们的嗅觉异常敏锐,他们在察觉到并州军南下的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停止了在黄河边的航行。
如今的黎阳津,一片萧索,几乎看不到人影。
张辽带领骑兵抵达黎阳津后,立刻下令抓捕了十几个渡口的百姓。
经过一番询问,他才得知,原来大量的船只已经顺着黄河的支流南下,前往东郡了。
也就是说,如今的黄河北岸,已经没有多少船只可供使用。
听到这个消息,张辽不禁眉头紧皱。
他原本计划通过抢占黎阳津,控制黄河渡口,为后续的大军南下提供便利。
现实却给了张辽当头一棒,船只的极度匮乏让他的计划遭受了沉重打击。
作为先锋,他肩负着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重任,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想出一个办法,在右将军牛奋抵达之前,成功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
于是,张辽当机立断,决定全力以赴地在黄河北岸搜集船只。
而此时,黎阳城内的守军由于对张辽的军威心存畏惧,根本不敢出城迎战,这无疑为张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张辽迅速行动起来,他调遣部分兵力,沿着黄河北岸展开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船只的角落。
他还将黄河及其支流附近的百姓和渔夫们统统裹挟起来。
毕竟,这些常年生活在水边的人们,对于操船和搭桥自然要比张辽这三千骑兵更为精通。
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张辽的头上。
当他环顾四周时,惊讶地发现附近的百姓早已逃之夭夭。
原本应该熙熙攘攘的黄河北岸以及支流附近,此刻竟然空无一人,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仿佛被时间遗忘了一般。
经过一番打听,张辽才了解到其中缘由。
原来,附近百姓见官府关闭城门,也让百姓们知道有兵灾即将降临。
于是,这些百姓们纷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要么躲进附近的城池里,寻求庇护;要么直接全家划船进入周围的河流湖泊之中,藏身于茂密的芦苇丛里。
这一情况使得张辽原本想要裹挟百姓的计划完全落空。
并州军在陆地上虽然所向披靡,但到了水里,他们也只能望洋兴叹,成为名副其实的“软脚虾”。
黄河的支流众多,芦苇丛更是密密麻麻,一旦有人钻进其中,就如同石沉大海,难以寻觅。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张辽不禁感到一阵头痛。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一名手下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既然武力无法解决问题,那为何不尝试用利益来诱惑百姓呢?
想当年,李渊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冲入魏郡,其目的只有一个——抢夺粮食。
而面对堆积如山的粮食,李渊很快意识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仅凭他那区区十万大军,要将如此巨量的粮食运回,简直比登天还难。
就在李渊苦思冥想之际,一个绝妙的主意涌上心头:何不让魏郡的百姓来帮忙运粮?毕竟,人多力量大!
当初李渊从魏郡赵国劫掠来的数百万石粮食中,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分给当地百姓。
这一招果然奏效,魏郡的百姓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对李渊感恩戴德。
几乎所有邺城一带的穷苦百姓都从这场运输中获利,他们原本生活困苦,如今终于有了一些余钱,能够改善生活。
(https://www.bshulou8.cc/xs/13235/2475552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