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惟命不于常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各位儒学前辈!”
当戴继等人走进乙一班的塾堂时,立刻被起立鼓掌的学童们吓了一跳。
一帮子大梁儒林的前辈,没想到弘毅塾会安排这么……“奇怪”的欢迎仪式,众人都有些窘迫,不知道应不应该回礼。
“礼毕!坐下!”随着薛甲秀的声音传来,塾堂里传来整齐划一的落座声,这一下子解救了手忙脚乱的宁波众人。
戴继看着这一幕,小声对韩辑道:“掌声如雷而生童纹丝不动,起落如臂使指,那学童一令而静。刚进塾堂,老夫便已初见这弘毅塾的端倪了。”
韩辑没有说话,他也是第一次参加弘毅塾的正式课堂,对弘毅塾的鼓掌欢迎、一令而起坐,也感到十分新奇。
就连一直牢骚怪话的宁波府众山长,此时也觉察出一丝不一样来。
这时,陈凡微笑道:“今日宁波府来了许多先生!”
“说实话,对于先生们到来,我并没有做什么准备,其实乙一班的学生,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跃之公在给他们讲课!”
陈凡说到这,手指着案旁不远处旁听的海鲤。
海鲤则报以微笑,并没有说话。
“但戴先生指名道姓让我来给学童们讲一堂课,戴先生专程前来海陵,我当然不能却之,事前没有准备,若是讲得不好,还请诸位见谅。”
说到这,陈凡在案后微微躬身。
起身时,陈凡不待众人回答,对台下学童道:“今日塾堂讲书内容,便由你们来定吧。”
听到这话,宁波府山长们全都诧异万分。
这得是多大的能耐,才能在这么多人旁听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堂讲授的内容?
有人怀疑地与旁边同伴窃窃私语道:“许是之前便商量好的,演戏给我们看罢了。”
“我也觉得,若是讲得不好,或是被学生出的题难住,那可就丢人丢大了。”
“我观这陈解元年纪不大,口气倒是不小。肯定是提前安排定了的。”
众人七嘴八舌质疑,但此时的杨来贤却在细心的观察着陈凡塾堂里的学童。
他们一帮宁波来的山长七嘴八舌说话,若是在自己的书院,学童们早就掉头来看了。
但弘毅塾的这帮学童们却目不转睛盯着陈凡,似乎根本没人在乎身后这些人说些什么。
“有意思!”
旁边的王镐百无聊赖道:“什么有意思?”
杨来贤道:“没什么,咱们是客,也应尊重人家弘毅塾,少说些吧!”
众人听到这话,声音渐歇。
这时,有个学童起身道:“夫子,昨晚读《尚书》,对【惟命不于常】理解的不够深刻,还请夫子深讲。”
说话之人是周炳先,他已经很久没有上过陈凡的课了,见是陈凡讲书,此时的他兴奋无比,连忙找了个题来请教。
一众宁波府的山长听到这题也觉得颇有意思。
这句话出自《尚书》,是周公告诫康叔治国理政的名言。
全文是“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
其实这句话很浅白,意思就是“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行善政则得天命,行恶政则失天命。”
了解了前后文,其实这个话题又归入了儒家“仁政”的老题目里。
也正是如此,想要在这话题中,讲出新意来,那就考察一个师者的水平了。
“你猜陈文瑞会怎么展开?”杨来贤低声对身边的王镐道。
王镐笑了笑:“不过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另辟蹊径的话,便是打破商王的【天命永恒】,引出《诗经》众的《天命靡常》罢了,别的,这话题没办法展开。”
杨来贤想了想,也不得不承认王镐确实家学渊源,说得没错。
就在众人好奇陈凡会引用《孟子》还是《诗经》时,所有人都没想到,陈凡道:“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觉得想要讲透这句话,要从《楚书》中的一句话说起。”
“《楚书》?”
“这另辟蹊径辟得也太远了吧?”
“有意思!”戴继笑着,对身边的韩辑道,“这解元郎不一般呐。”
《楚书》有云: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陈凡声若洪钟,响遍塾堂每一个角落。
“这两句话,是记载在春秋时楚国国史上的名言。原文浅显,我想我就不用解释了,你们一听便能明白。”
“关于【惟命不于常】咱们先放一放,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陈凡的课就是这么有意思,一听说有故事听,不仅学生,就连塾堂最后旁听的老头子们也全都好奇起来。
《大学》在说道“治国平天下”时,就转入了“为政在人”的大要。
陈凡侃侃而谈道:“曾子从这里起,引用的都是他以前时代的历史经验作为说明。”
“在曾子那个时代,楚国是南方新兴的强国。楚国的名相,如令尹子文,孙叔敖等人,都是一代名贤。”
“楚国当时人才辈出,代表了当时南方楚地文化特有的象征,有名的道家人物,如老子、庄子,在当时来说都算是楚人。”
“还有《离骚》的作者,你们大家都认识……屈原,对不对!”
听到熟悉的名字,众学童齐声回道:“听过!”
陈凡点了点头:“曾子在《大学》中引用了【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南方的楚国文化,已经可以与中原的华夏文化、河洛文化并驾齐驱,也已经为当时的儒家先贤所重视了。”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给大家讲楚国文化的。”
一听这话,听得兴致勃勃的众人疑惑出声。
韩辑忍不住问道:“那陈解元为什么讲这段?”
陈凡笑道:“因为春秋时,有一个人也引用了这句话,他对他的主公说【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陈凡这么一说,学童们还好,可宁波山长们更疑惑了。
怎么越岔越远去了。
【亡人无以为宝】这句话学童们可能没听过,但他们却不可能不知道。
这是春秋诸侯中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的名臣舅犯所言。
晋文公因为晋国内乱,流亡诸国十九年,终于能回国继位,励精图治后称霸诸国。
当他在外流亡时,追随他的名臣中,舅犯就是其中之一。
舅犯单名一个“犯”字,因为他是晋文公的舅舅,所以后来就以“舅”为姓,叫做舅犯。
明白了这个故事,便可知道舅犯所说的“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流浪十九年,依靠什么法宝才能在这世间立足呢?
唯一的法宝就是仁人君子同心一志,亲密无间的团结在一起。
可是,这跟【惟命不于常】又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讲课可能还要花个一两章!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这种。因为四书五经讲多了,换换口味,换讲史学。不,应该是让陈凡换讲史学。】
【还有,我想请问,有没有读者跟家人一起看这本书的?我很好奇。之前还有朋友说,跟他的父亲一起看这本书。很好奇在年龄大一些朋友眼中,这本书合不合他们的胃口。】
(https://www.bshulou8.cc/xs/13141/5042600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