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五进师难求
“二爷爷!”阎本宅中,阎永明咕咚一声跪在地上抱着阎本的腿哭道,“二爷爷,你不能这样啊,事先说好了的,这几天我腿都跑断了,在极乐寺您也是亲眼看到的,我已经够卖力了!”
阎科长平日里最讲体面,从少年进学后便再也没有被人扯裤腿过,乍被阎永明抱住大腿,他还有些发懵。
可看到周围家仆们投来的异样目光,阎本脸“唰”的一下黑了:“给我起来,成何体统?”
说起年纪来,阎本和阎永明这爷孙倆岁数其实差不多大,但此刻的阎本真就跟“训孙子”似的语气。
可阎永明这几日在京中摇唇鼓舌,各种挑唆,不提花了多少心思,就这腿着去往各个读书人聚集的地方,便可想而知有多累了。
更何况在极乐寺现场,他可是带头冲锋陷阵,被陈凡接二连三化解后,其实他已经不愿意再招惹陈凡了,毕竟他不傻,知道陈凡这种人,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才华,将来前程定然不可限量。
得罪了陈凡,自己靠上进士还好,万一考不上呢?
说不定就因此引来祸事。
可阎本这老阴人,自己明明在现场,却叫他家门子递条子给自己,继续让他当出头鸟。
好,为了前程,自己把事情办了,回来之后要他兑现承诺,阎本却一推二做五,当他是个“废物”,这么点事都办不好,不仅不给他介绍湖广籍官员,甚至连低息贷款都不帮他担保。
阎永明耐着性子,屈辱的扒着阎本的大腿:“二爷爷,您的名帖不给也就算了,看在孙子这几日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份上,就求你担保则个。”
阎本心里虽然腻味这个族孙,但常年行走官场的虚伪,还是让他在这一刻撕破脸后依然说着虚伪的话。
“永明,真不是二爷爷不帮你,之前我都帮你联系了,但人家在科场上不看好你,所以不敢贷给你银子呐。”
“你也是,谁家的银子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哪里敢乱给银子,你这么搞,不是在为难我吗?”
阎永明听到这,算是彻底死了心。
阎本只觉得抱着他大腿的手突然松开了,正诧异呢,却见阎永明缓缓站了起来,一脸怨愤的看着阎本:“二爷爷,我再最后问你一句,您这肯不肯帮我担保。”
阎本无奈摊了摊手:“不是我不……”
他的话还没说完,却见阎永明直接掉头就走。
阎本张了张嘴,最终什么话也没说,待阎永明走了出去后,他招来门子道:“以后不要让那不相干的人在府门前转悠,若是再来纠缠,直接叫人把他赶走。”
………………………………
勇平伯府内,顾贤来到陈凡院中,见陈凡正在执笔书写着什么,他不敢打扰,在门外等了一会儿,就听陈凡念道:“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念到这他的声音渐转沉郁,忽然又拔高道: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顾贤是勇平伯府的家生子,年轻时也是进过学的,但听了陈凡念诵,只两三字便觉得头晕。
终于,见陈凡丢下笔休息了起来,他连忙上前笑道:“陈解元,敢问刚刚念得是什么?好多生僻字咧!”
陈凡见是管家,于是笑道:“是《秦誓》中的一段。”
《秦誓》顾贤还是知道的,他疑惑道:“这文章似是出自《尚书》,陈解元的本经不是《诗》吗?马上就要会试了,怎还有空念别的经?”
陈凡道:“治学不分经典,本经看得累了,换换脑子。”
其实陈凡这句话并没有把自己目的全都说出。
他虽然远在北京,但心中依然挂念着家乡的学生们。
尤其是马上就要参加府试的贺邦泰等人。
他们一旦参加府试,很快就要面临一个大问题,也就是选择本经。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选经!”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问题?
直接跟着陈凡学习“诗经”不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陈凡却不想这么干。
因为在他认为,每个人的喜好都是不同的,自己选择《诗》作为本经,除了有杨廷选等人的推荐之外,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兴趣。
而他不想用自己的兴趣去强迫自己的弟子跟自己一样选择《诗》作为本经。
可他这么做,立刻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弘毅塾缺乏经师。
科举从乡试开始,都是按照五经分科取士,十三房考官也是按照五经分房读卷。
其中《诗经》房最多,一般四五房,《易经》房其次,三四房,再次是尚书,一两房。
最少得是《春秋》和《礼记》,几乎每一科都只有一房,且考试的人数很少。
竞争最激烈的《诗经》和《易经》两房,录取的名额便多,冷门的《春秋》、《礼记》考得人少,竞争自然也小,录取率高些,但录取的名额却少。
总之,科举选经门道深的很,选对一门本经,相当于科举的一次重生。
而且,治经比四书难多了。
把四书当成是经义的基础,那么,治经可就是深入研究了。
若非要将两者的难度做个类比的话,四书中最难的《中庸》在五经面前,都算是简单的了。
而且最最关键的是,治经,不是你能把经典读好就可以的。
治经要选名师,一个夫子,水平再高,名气不够,那也不能跟他学治经。
为什么?
因为五经版本太多,研究各个版本的派系特别复杂,即便是《诗经》这种通俗易懂的经,也有各种流派传诸于世。
那有人笑了:“嗨,你这搞笑呢吧?考试内容,还能没有标准答案?”
很可惜,没有,就算是朱圣人也没办法给庞大的五经系统注解,所以考生若是落在别的派官员手中,那基本就歇菜了。
故而,五经不仅选择要慎重,还要挑选名师,有名师在,天底下师兄弟就多,就算考官跟你不是一个派系的,也会考虑到你老师名气大,不敢轻易惹你。
所以很多人说寒门不科举,就是这个道理。
你就算有银子,但你没有关系,拜不了名师,那你乡试就别想了。
至于陈凡?
你跟一个四书题写成那种高度的人较什么劲儿?
而陈凡此刻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从哪给孩子们找来这些师傅呢?
(https://www.bshulou8.cc/xs/13141/5036939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