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铁路总局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铁路总局


“可是岭南瘴疠之地,父亲年事已高,此去凶多吉少啊!”

周奎却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未必。你记住为父的话,你要低调行事,切莫为为父喊冤。时机到了,一切自有分晓。”

周壮壮还要再问,却被周奎挥手打断:“去吧,为父要静一静。”

与此同时,东宫内,朱和璧急匆匆找到孟樊超。

“老师,太姥爷他...”朱和璧面色焦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太姥爷怎么可能与安和楼案有关?”

孟樊超神色复杂:“殿下,此事关系重大,臣不便多言。”

朱和璧紧盯着孟樊超:“老师,您一定知道内情。求您告诉学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孟樊超沉默良久,终于低声道:“殿下可知道,有些事,知道得越少越好。”

朱和璧怔住,随即恍然:“是父皇...是父皇让太姥爷顶罪的,对不对?”

孟樊超不置可否:“殿下,陛下此举,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安和楼真相若公之于众,恐引起轩然大波。”

“所以就要牺牲太姥爷吗?”朱和璧声音颤抖。

孟樊超叹道:“国丈此去岭南,未必是坏事。”

朱和璧不解:“岭南瘴疠之地,如何不是坏事?”

孟樊超目光深远:“殿下有所不知,这些年来,陛下密令开发岭南,如今的岭南,早已不是从前的蛮荒之地了。”

朱和璧愕然。

三日后,周奎在锦衣卫的押送下,启程前往岭南。

京城百姓夹道观看,唾骂声不绝于耳。曾经风光无限的国丈,如今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周奎坐在囚车中,闭目不语。他想起离京前夜,陛下密召他入宫,对他说的那番话。

“姥爷,此次委屈你了。”朱兴明亲自为他斟茶,“但朕向你保证,岭南之行,绝非惩罚。这些年来,朕密令开发岭南,引进新式作物,兴建水利,如今的岭南,已是鱼米之乡。你到那里,不是流放,而是替朕掌管岭南的粮仓与工坊。”

周奎当时震惊不已:“陛下为何要如此隐秘地开发岭南?”

朱兴明目光深远:“朕需为大明留一条后路。此次借安和楼之事,正好让你名正言顺地前往岭南,替朕掌管这片新天地。”

周奎心中暗喜,油水啊。

“陛下放心,老臣定不负所托。”周奎当时郑重承诺。

回忆至此,周奎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睁开眼,看着路旁唾骂的百姓,心中并无怨恨。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必要的戏码。

行至城外,囚车忽然停下。骆炳骑马而来,示意锦衣卫打开囚车。

“国丈,接下来的路程,请换乘这辆马车。”骆炳指向一旁不起眼的青篷马车。

周奎会意,在骆炳的护送下登上马车。车内陈设简朴,却比囚车舒适得多。

“骆指挥使,这一路有劳了。”周奎道。

骆炳拱手:“国丈言重了。下官奉命护送国丈至岭南,确保国丈安全抵达。”

马车缓缓启程,驶向未知的南方。

两个月后,周奎抵达岭南。

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想象中的蛮荒瘴疠之地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广袤的田野里,金黄的玉米迎风摇曳,饱满的土豆藏于地下,翠绿的红薯藤蔓覆盖着大地。更令人惊奇的是,远处有冒着白烟的奇特车辆在轨道上行驶,发出轰鸣之声。

“那是...蒸汽机车?”周奎难以置信。

骆炳点头:“正是。陛下密令工部研制蒸汽机,已在岭南试用多年。这些新式机械,大大提高了耕作和运输效率。”

周奎继续前行,看到河流上建有奇特的水车,带动着巨大的转轮。

“那是水力发电机,”骆炳解释道,“为工坊和部分民居提供照明。”

周奎惊叹不已:“陛下...真是深谋远虑。”

他们来到一座新建的城池前。城墙高大坚固,城内街道整洁,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里是新州,”骆炳道,“陛下密令兴建的新城。国丈日后便居住于此,掌管岭南的粮仓与工坊。”

周奎被引至城中心的一座府邸。府邸不算豪华,却宽敞舒适。

“国丈先在此安顿,明日下官带您巡视粮仓和工坊。”骆炳道。

周奎点头,心中感慨万千。他原本以为自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没想到却是肩负重任的封疆大吏。

当晚,周奎在书房中写信给京中的儿子周壮壮。

“吾儿:为父已抵达岭南,一切安好。岭南并非传言中那般蛮荒,反是人间乐土。陛下圣明,早有布局...吾儿在京,当谨言慎行,尽忠职守。他日必有真相大白之时...”

写罢信,周奎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新州城,心中充满惊喜。

周奎抵达岭南三个月后,一封密奏悄然送至朱兴明的御案前。

朱兴明屏退左右,独自在灯下细读。密奏中,周奎详细禀报了岭南的近况:新式作物丰收,粮仓充盈;水力工坊运转顺利,出产的布匹、铁器质优价廉;蒸汽机车已在短途轨道上试运行成功...

“好!好!好!”朱兴明连声赞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起身走向悬挂在墙上的大明全舆图,目光从岭南一路向北,扫过蜿蜒的山川河流,最终落在北京城上。

“是时候了。”朱兴明喃喃自语。

次日早朝,朱兴明宣布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设立“铁路总局”,以岭南为试点,修建贯通南北的铁路网。

“陛下三思啊!”工部侍郎率先出列反对:“各部都已各司其职,为何要另设这个什么铁路总局,岂不多此一举。”

朱兴明耐心听完众臣谏言,才缓缓开口:“众卿所言,朕皆已考虑。然今日之大明,已非昨日。岭南试行新法三年,粮产翻倍,工坊兴盛,此皆新式机械之力。铁路者,乃国之血脉,血脉畅通,则国体强健。”

他目光扫过群臣:“此事朕意已决。铁路总局由朕亲自主理,首辅张定协理,工部、户部各派侍郎一员参与。”

退朝后,朱兴明将张定单独留下。


  (https://www.bshulou8.cc/xs/1282914/1110994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